
(1).猶臣下。 漢 應劭 《風俗通·皇霸·三王》:“ 文王 率 殷 之叛國,以服事 殷 ,時尚臣屬,何緣便得列三王哉?”《後漢書·公孫述傳論》:“及其謝臣屬,審廢興之命,與夫泥首銜玉者異日談也。” 馮雪峰 《雪峰寓言·猩猩和野獸們》:“他是否還和他的王位一起,隻須看他的臣屬們的背向就得啦。”
(2).以臣自屬。謂自辟其官,自役其民。《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荊 惶恐,自繫獄。帝復加恩,不考極其事,下詔不得臣屬吏人。”
“臣屬”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如下:
臣下
指君主制國家中隸屬于統治者的官員或下屬群體,即處于臣服地位的人。例如《後漢書》中提到“謝臣屬”,即指官員辭去臣屬身份。漢應劭在《風俗通》中也用該詞描述周文王“臣屬”于殷商的曆史關系。
自辟官吏與自役其民
指某些封建領主或勢力擁有自行任命官員、管轄民衆的權力。如《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記載,皇帝下诏禁止劉荊“臣屬吏人”,即剝奪其自主管理屬官和百姓的權限。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風俗通》提到:“文王率殷之叛國,以服事殷,時尚臣屬”,說明周文王名義上仍臣屬于商朝。
《後漢書》中“迨我先皇帝……薄海内外,罔不臣屬”,則強調天下皆歸順于皇帝的統治。
現代語境延伸:
該詞也可隱喻權力關系中的從屬狀态,如馮雪峰寓言中以“臣屬背向”暗喻統治基礎的動搖。
定義綜合參考自《漢典》和《查字典》,例句引自《後漢書》《風俗通》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