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明帝 時大司農 弘農 、 董遇 等,亦歷注經傳,頗傳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遇 言:‘﹝讀書﹞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 遇 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後以“三餘”泛指空閑時間。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餘嘗以三餘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 宋 蘇轼 《攜白酒鲈魚過詹使君》詩:“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元白揣摩》:“男兒事業在三餘,學就須乘駟馬車。” 柳亞子 《書贈張鏡潭》詩:“最是 津南 人物美,三冬圖史伴三餘。”
(2).指 餘幹 、 餘姚 、 餘杭 三縣。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 漢 末童謡雲:‘天子當興東南三 餘 之間。’”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地理·三馀》:“ 餘幹 、 餘姚 、 餘杭 。”
“三餘”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淵源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人用于讀書學習的三種閑暇時間。根據《三國志·魏志·董遇傳》記載,董遇提出“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主張利用冬季農閑、夜晚休息和陰雨天氣的空隙進行治學。這一概念體現了古代學者對時間高效利用的智慧。
從漢語詞典角度具體解析:
權威文獻來源:
“三餘”是一個源自三國時期的典故,指代三種可用于學習的空閑時間,由東漢學者董遇提出。以下是詳細解釋:
董遇提出的“三餘”具體指:
源自《三國志·魏志·董遇傳》注引魚豢《魏略》:
董遇教導學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苦于沒時間,董遇便建議利用“三餘”。原文記載:“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後世将“三餘”泛指一切可被利用的碎片時間,強調勤奮治學的精神。如晉代陶淵明在《感士不遇賦》中以“三餘之日”代指學習時光。
董遇的“三餘”理念被引申為高效利用時間的方法論,常用于教育領域,倡導利用零散時間積累知識。
在特定語境中,“三餘”也指中國三個帶“餘”字的縣名:餘幹(江西)、餘姚(浙江)、餘杭(浙江),但此用法較少見。
辨人抄空兒趁時趁節春烏瑽琤大官蔥達經澹災鬥富斷發文身短路谔谔以昌二十四詩品發梁方功鳳卣告化子公交攻理固宮行動坐卧穢臭穢俗悔尤疾鬥集靈宮拘羅刻峭狂直酷喜冷古丁立僵绫纨嶙囷黎黔鸾纓邏護麻縷蠻溪明治泥珠毆公罵婆旁州例盤考刨治平談普測虬文悛換屈匮山尊蛇蟺升發書禀隨才器使佗城忘象得意笑科小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