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臣下。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三王》:“ 文王 率 殷 之叛国,以服事 殷 ,时尚臣属,何缘便得列三王哉?”《后汉书·公孙述传论》:“及其谢臣属,审废兴之命,与夫泥首衔玉者异日谈也。” 冯雪峰 《雪峰寓言·猩猩和野兽们》:“他是否还和他的王位一起,只须看他的臣属们的背向就得啦。”
(2).以臣自属。谓自辟其官,自役其民。《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荆 惶恐,自繫狱。帝復加恩,不考极其事,下詔不得臣属吏人。”
“臣属”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其解释如下:
臣下
指君主制国家中隶属于统治者的官员或下属群体,即处于臣服地位的人。例如《后汉书》中提到“谢臣属”,即指官员辞去臣属身份。汉应劭在《风俗通》中也用该词描述周文王“臣属”于殷商的历史关系。
自辟官吏与自役其民
指某些封建领主或势力拥有自行任命官员、管辖民众的权力。如《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记载,皇帝下诏禁止刘荆“臣属吏人”,即剥夺其自主管理属官和百姓的权限。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风俗通》提到:“文王率殷之叛国,以服事殷,时尚臣属”,说明周文王名义上仍臣属于商朝。
《后汉书》中“迨我先皇帝……薄海内外,罔不臣属”,则强调天下皆归顺于皇帝的统治。
现代语境延伸:
该词也可隐喻权力关系中的从属状态,如冯雪峰寓言中以“臣属背向”暗喻统治基础的动摇。
定义综合参考自《汉典》和《查字典》,例句引自《后汉书》《风俗通》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