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就政績。語本《論語·子路》:“子曰:‘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朱熹 集注:“有成,治功成也。”《舊唐書·宣宗紀》:“ 貞元 年中,屢下明詔,縣令五考,方得改移。近者因循,都不遵守,諸州或得三考,畿府罕及二年,以此字人,若為成政……自今須滿三十六箇月,永為常式。”
成政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可分為以下四部分:
一、基本釋義 "成政"是動賓結構複合詞,指完成或成就政事。《漢語大詞典》将"成"釋為"完成、實現","政"指"政務、政治舉措"(來源:《漢語大詞典》第5卷)。
二、詳細解析
三、引證示例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箪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趙盾成政,國人追感其德。"此處"成政"指趙盾完善國家治理的舉措(來源:《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版)。
四、相關用法 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如"商鞅變法而成政于秦"的表述,強調通過改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效構建(來源:《中國政治制度史》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
“成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2. 出處與背景
詞源可追溯至《論語·子路》中的記載: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宋代朱熹在《集注》中進一步注解:“有成,治功成也。”。
此處強調通過治理達成政治目标,體現儒家對執政效能的重視。
3. 用法與例句
4. 補充信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現代引申含義,可參考《論語》相關注釋或曆史政治類文獻。
敗法亂紀常憲陳力出陣大和湯店帳丢輪扯炮封貯輔助工人個時詭猾古節畫檝畫象渾閑事滬指鸠垣具眼拉包月流水遊龍龍衣賣鄰麥雨慢怛黏天盤衍跄踰牽吟器車七子取擇宂漫軟拍拍嗓門搔耙沈烽靜柝懾息時背市語瘦人水孔梭胡貼合聽牆根踢腿塗道圖經讬名外彙偎憐幄坐無際可尋下班遐蒼銜哂息除斜崦析居信愛鋅鋇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