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春秋 鄭國 七大夫。《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鄭伯 享 趙孟 於 垂隴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産 、 子大叔 、二 子石 從。 趙孟 曰:‘七子從君以寵 武 也,請皆賦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觀七子之志。’”
(2).指 周褒姒 的七個親黨。《後漢書·左雄傳》:“及 幽 厲 昏亂,不自為政, 褒 豔 用權,七子黨進,賢愚錯緒,深谷為陵。” 李賢 注:“七子皆 襃姒 之親黨,謂 皇甫 為卿士 仲允 為膳夫, 家伯 為宰, 番 為司徒, 蹶 為趣馬, 棸子 為内史。 楀 為師氏也。 厲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黨盛也。”
(3).指 漢景帝 時同時起兵的 吳 楚 等七諸侯國之王。《文選·陸機<五等論>》:“是以諸侯阻其國家之富,憑其士民之力,勢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 李善 注:“《漢書》曰:‘ 景帝 即位, 朝錯 説上,令削 吳 。及書至, 吳王 起兵誅 漢 吏二千石以下, 膠西 膠東 淄川 濟南 楚 趙 亦皆反也。’”
(4).指 漢 末 建安 時期作家 孔融 、 陳琳 、 王粲 、 徐幹 、 阮瑀 、 應瑒 、 劉桢 等七人,稱 建安 七子。見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 唐 羅隱 《寄酬邺王羅令公》之一:“書劄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風流。”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其時三祖葉其高論,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間 李夢陽 、 何景明 、 徐祯卿 、 邊貢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稱“前七子”。見《明史·李夢陽傳》。又 嘉靖 、 隆慶 時期 李攀龍 、 謝榛 、 梁有譽 、 宗臣 、 王世貞 、 徐中行 、 吳國倫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稱“後七子”。見《明史·李攀龍傳》。
(6). 漢 代宮中女官名。《漢書·外戚傳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七子”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其具體含義需根據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一、特指東漢末年的七位名士
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桢七位文學家。他們活躍于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因同居邺城(今河北臨漳),文學成就突出,被後世合稱為“建安七子”或“邺中七子”。此稱謂最早見于曹丕的《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琏,東平劉桢公幹。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來源:《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引《典論·論文》。他們的作品反映了社會動亂與個人抱負,是“建安風骨”的代表。
二、指七言古詩的一種體式
在詩歌體裁中,“七子”可指由七句組成的古體詩,每句字數不定,但整體結構為七句。這種體式相對少見,多見于樂府詩或文人拟樂府作品中。例如南朝鮑照的《代白纻舞歌詞》其一即為七句成篇。此義項源于對詩歌句數的分類來源:《昭明文選·卷二十八》收錄鮑照樂府。
三、字面泛指七個兒子或七位人/物
作為普通名詞,“七子”可泛指某人的七個兒子,或七位傑出人物、七種并列事物的統稱。例如《詩經·邶風·凱風》有“有子七人”之句,後世或稱為“凱風七子”。此用法強調數量“七”和集合概念來源:《漢語大詞典》“七子”條釋義。
理解“七子”需結合上下文。其最權威且常用的含義是指東漢“建安七子”,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其次指七句體的詩歌形式;最寬泛則指數量為七的集合體。在學術及文學語境中,多指向第一種含義。
“七子”一詞在不同曆史和文化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春秋鄭國七大夫
指鄭國的七位大夫(子展、伯有、子西等),見于《左傳》記載。
周褒姒的親黨
西周時期褒姒的七個親信,包括皇甫、仲允等,被視為導緻周幽王昏政的黨羽。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叛亂
指吳、楚等七個諸侯國,因反對中央削藩政策發動“七國之亂”。
文學領域的代表群體
武俠文化中的組合
常見于小說如“昆侖七子”,多為虛構的門派或俠客團體。
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被外國強占的七處中國領土:
“七子”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常見于曆史、文學及近代史領域。若需進一步了解某一類“七子”的詳細信息,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搜索來源。
被單崩槎崩動檦枺畢命蟾壺怆然淚下床垠痤瘕當機立決單貧答诏東方雜志扼腕抵掌反路非分蜂虿入懷,解衣去趕風環雨鬓高比乖詭鼓唱聒耳骨托漢高航天黑緑話表懷私環璧換頭回條堅貞不屈椒阿诘駁劫争集管金齒金匮卷梁勘察來胤蘭薄利缰名鎖領悟流程幔子夢梓迷卻目酣神醉納妾潘妃磐互窮家子熱麻麻日久歳深态臣汀濆委地衛畫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