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春秋 鄭國 七大夫。《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鄭伯 享 趙孟 於 垂隴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産 、 子大叔 、二 子石 從。 趙孟 曰:‘七子從君以寵 武 也,請皆賦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觀七子之志。’”
(2).指 周褒姒 的七個親黨。《後漢書·左雄傳》:“及 幽 厲 昏亂,不自為政, 褒 豔 用權,七子黨進,賢愚錯緒,深谷為陵。” 李賢 注:“七子皆 襃姒 之親黨,謂 皇甫 為卿士 仲允 為膳夫, 家伯 為宰, 番 為司徒, 蹶 為趣馬, 棸子 為内史。 楀 為師氏也。 厲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黨盛也。”
(3).指 漢景帝 時同時起兵的 吳 楚 等七諸侯國之王。《文選·陸機<五等論>》:“是以諸侯阻其國家之富,憑其士民之力,勢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 李善 注:“《漢書》曰:‘ 景帝 即位, 朝錯 説上,令削 吳 。及書至, 吳王 起兵誅 漢 吏二千石以下, 膠西 膠東 淄川 濟南 楚 趙 亦皆反也。’”
(4).指 漢 末 建安 時期作家 孔融 、 陳琳 、 王粲 、 徐幹 、 阮瑀 、 應瑒 、 劉桢 等七人,稱 建安 七子。見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 唐 羅隱 《寄酬邺王羅令公》之一:“書劄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風流。”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其時三祖葉其高論,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間 李夢陽 、 何景明 、 徐祯卿 、 邊貢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稱“前七子”。見《明史·李夢陽傳》。又 嘉靖 、 隆慶 時期 李攀龍 、 謝榛 、 梁有譽 、 宗臣 、 王世貞 、 徐中行 、 吳國倫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稱“後七子”。見《明史·李攀龍傳》。
(6). 漢 代宮中女官名。《漢書·外戚傳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七子”一詞在不同曆史和文化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春秋鄭國七大夫
指鄭國的七位大夫(子展、伯有、子西等),見于《左傳》記載。
周褒姒的親黨
西周時期褒姒的七個親信,包括皇甫、仲允等,被視為導緻周幽王昏政的黨羽。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叛亂
指吳、楚等七個諸侯國,因反對中央削藩政策發動“七國之亂”。
文學領域的代表群體
武俠文化中的組合
常見于小說如“昆侖七子”,多為虛構的門派或俠客團體。
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被外國強占的七處中國領土:
“七子”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常見于曆史、文學及近代史領域。若需進一步了解某一類“七子”的詳細信息,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搜索來源。
《七子》一詞可以指代許多不同的含義。在不同的語境下,它可以表示“七個子女”,也可以指代“七個學生”或“七個弟子”。此外,它還可以用來代指《象棋》中的七個卒子。
根據《康熙字典》的拆分方法,七子的部首是“子”(字形:子),總共有4畫。
《七子》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使用。在古代,人們常以子女的個數來表示家庭的繁榮與幸福,因此“七子”也常被用來表示有許多子女的豪門貴族家庭。
《七子》的繁體字為「七子」。
在古代漢字中,「七子」的字形與現代相似,部首為「子」,字形較為簡潔,且行筆流暢。
1. 在他的家庭中,他共有七子,家境顯赫。
2. 這位老師有七名弟子,以其教學才能而聞名。
3. 在遊戲中,我将七子冒險進行到底。
七子并不常作為組詞中的部分,因為它通常作為一個整體出現。但是,我們可以将“七子”和其他詞語組合來形成新的詞組,例如:
1. 七子棋:一種棋類遊戲,每方各有七個棋子。
2. 七子扇:一種具有七個折疊部分的扇子,常用于舞蹈表演。
沒有明确的近義詞與“七子”完全相同,但在某些語境中可以使用如“七個兒子”、“七名學生”等作為替代。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七子”完全相反,但在某些語境中可以使用如“獨子”、“沒有學生”等作為相反的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