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賣鄰的意思、賣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賣鄰的解釋

出賣鄰邦。指 春秋 時 虞公 貪賄、同意讓 晉 假道滅 虢 事。 晉 潘嶽 《西征賦》:“降 曲崤 而憐 虢 ,託與國於亡 虞 ,貪誘賂以賣鄰,不及臘而就拘。”參閱《左傳·僖公二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賣鄰(mài lí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複合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該詞由“賣”(出賣)與“鄰”(鄰居、鄰國)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出賣鄰人”或“背叛鄰邦”,引申為背信棄義、為私利損害他人或集體的行為。例如《左傳》中記載的“賣鄰以求榮”,即指通過犧牲鄰國利益謀取個人權勢。

從構詞法分析,“賣”為動詞性語素,含貶義色彩;“鄰”作名詞性語素,既可指具體的人際關系,亦可指代政治層面的邦交關系。這種結構在古漢語中常見于倫理批判類語境,如《戰國策》描述的“賣鄰事仇”典故,強調違背道義準則的危害性。

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代倫理觀念時仍具參考價值。《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卷第356頁收錄該詞條,釋義着重其“損人利己”的核心語義。北京大學中文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亦将其列為“反映傳統道德觀的關鍵詞”。

網絡擴展解釋

“賣鄰”是一個曆史典故類詞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詞義解釋

指出賣鄰邦,特指春秋時期虞國君主因貪圖賄賂,允許晉國借道攻打虢國,最終導緻自身滅亡的事件。

二、曆史背景

  1. 事件經過
    晉國為攻打虢國,向虞國提出借道請求,并贈送寶玉、駿馬賄賂虞公。虞公不顧謀臣宮之奇“唇亡齒寒”的勸谏,同意借道。晉國滅虢後,回師途中順勢滅亡虞國(《左傳·僖公五年》)。

  2. 成語關聯
    該事件衍生出成語“假道伐虢”,成為三十六計之一,比喻利用甲為跳闆攻取乙,再回頭消滅甲的策略。

三、文獻出處

四、用法特點

多用于批判因私利背叛盟友的行為,含強烈貶義。例如:“某些國家為短期利益賣鄰,終将自食惡果。”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評述或文學作品中。需注意與普通“出賣鄰居”行為區分,其特指政治層面的背信棄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拉巴圖安怡白鬼鞞靫玢璘才敏層穹常境長遠超絶創聞搓手頓腳待漏院雕鸷鼎席東彙對同二心方剛光生孤露骨頭架子花時魂幡狡飾絜身驚世絕俗浸浸金巵窘窮決别燎亮理繁剚劇六陽樓雉路脈渺視拇戰排除萬難槃樂淺察取快認戶扇傘梢袋深閉固距沈淵時策孰化疏略輸嘴天耳外衣婉麗魏花相容喜報邪涎西門豹渠心蕩神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