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畫衣冠。指上古以特異的服飾象征五刑,以示懲誡。《漢書·武帝紀》:“朕聞昔在 唐 虞 ,畫象而民不犯,日月所燭,莫不率俾。” 顔師古 注:“ 應劭 曰:‘二帝但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敢犯也。’《白6*虎通》雲:‘畫象者,其衣服象五刑也。’”《晉書·刑法志》:“傳曰:三皇設言而民不違,五帝畫象而民知禁。” 唐 李紳 《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畫象垂新令,消兵易舊謨。”參見“ 畫衣冠 ”。
(2).畫圖像。《晉書·忠義傳序》:“書名竹帛,畫象丹青。”《新唐書·李勣傳》:“始 太宗 時, 勣 已畫象 淩煙閣 。”
(3).指畫成的圖像。 魯迅 《書信集·緻姚克》:“ 漢 畫象模胡的居多,倘是初拓,可比較的清晰,但不易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畫象漢語 快速查詢。
“畫象”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上古刑罰象征
指通過特殊服飾圖案象征五刑(古代五種刑罰),以警示民衆。如《漢書·武帝紀》記載:“畫象而民不犯”,即通過繪制特定服飾代替實際刑罰,體現“以德化民”的思想。這種制度在唐虞時期(堯舜時代)已有記載,服飾圖案與刑罰對應,如用不同顔色或紋樣區分罪行。
繪制圖像的行為
表示繪畫或雕刻人物、故事的動作。例如《晉書》提到“書名竹帛,畫象丹青”,指将忠義人物的事迹與畫像記錄留存。唐代李勣的畫像被收入淩煙閣,也屬此類用途。
完成的圖像作品
指已繪制成的畫像或石刻圖像。魯迅在書信中提及“漢畫象模胡的居多”,即指漢代石刻畫像因年代久遠而模糊,初拓版本更清晰但罕見。這類圖像多用于紀念、裝飾或宗教場景,如古代石碑、壁畫等。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不同時期的畫象特點,可參考《漢書》《白虎通》等典籍。
《畫象》是一個詞語,意思是通過繪畫、描繪的方式表現或再現事物的形象、特點或屬性。
《畫象》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畫和象。
1. 畫的部首是丶,總共有8畫。
2. 象的部首是豕,總共有11畫。
《畫象》一詞源自于漢語,使用的是簡體字。在繁體字中,這個詞是「畫象」。
在古代,「畫象」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使用丶和豕作為部首,并按照相同的筆畫書寫。
1. 他以精湛的畫技畫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動物畫象。
2. 這位藝術家通過巧妙的繪畫,成功地畫象了大自然的美景。
1. 畫家:專門繪畫的藝術家。
2. 聖像:用繪畫或雕刻等方式表現出神聖形象的像。
3. 寫實:以準确、真實地描繪事物為特點。
1. 描繪:用筆觸或文字描述事物的形象。
2. 表現:通過各種手段展示事物的特征或情感。
1. 模糊:形象不明确,不容易辨認或描述。
2. 含糊:表達不清楚,不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