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不出缺漏之處。《魏書·李孝伯李沖傳論》:“﹝ 李孝伯 ﹞入參心膂,出幹政事,獻可替否,無際可尋。”《魏書·儒林傳·盧景裕》:“ 景裕 神采儼然,風調如一,從容往復,無際可尋,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無際可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wú jì kě xún,意為“找不出缺漏之處”,形容事物或行為完美無缺、無懈可擊。
基本含義
該成語強調事物或行為的嚴密性,字面指“沒有邊際或縫隙可供尋找”,引申為“毫無漏洞或缺陷”。常用于描述邏輯嚴謹、結構周密的内容,如文章、策略、武功招式等。
出處與典故
源自《魏書·李孝伯李沖傳論》,原文提到李孝伯“獻可替否,無際可尋”,贊其謀略周全;另在《魏書·儒林傳·盧景裕》中形容盧景裕言行從容嚴密,“無際可尋”,備受推崇。
用法與示例
近義詞與反義詞
該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正式場合,體現對事物完美性的高度評價。其結構為偏正式(“無際”修飾“可尋”),需注意“可”的讀音為“kě”。
《無際可尋》是一個詞語,意指沒有邊界或範圍可尋找或探索。它表示一種無限無邊無際的狀态,常用于形容某個領域、問題或情感的廣闊或深奧。
《無際可尋》的部首是“無”字的左側的“無”部,它屬于漢字中的“一”類偏旁部首。整個詞語的筆畫數為16畫。
《無際可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它常用于詩歌、文章中,用來表達某種無邊無際的情感或境界。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無際可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但《無際可尋》一詞的基本結構和意思在不同時期基本相同,隻是具體的筆畫和字形會稍有變化。
1. 在廣袤的大海面前,我感到自己的思緒如《無際可尋》。
2. 這個問題的答案仿佛被遺失得如《無際可尋》。
組詞:無邊無際、無垠無涯、無盡無休
近義詞:無限廣大、無窮無盡、無邊無際
反義詞:有限可尋、有邊可探、有盡有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