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城砦的意思、城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城砦的解釋

即城柴。《宋史·蠻夷傳一·西南溪峒蠻上》:“ 辰州 溪洞都指揮使 魏進武 ,率 山猺 數百人數寇城砦,朝廷不欲發兵窮讨,乃降詔招諭。”《明史·項忠傳》:“山上有城砦,四面峭壁,中鑿五石井以貯水,惟一徑可緣而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城砦”(chéng zhài)是古代軍事防禦建築,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設有防禦工事的據點或堡壘,多建于險要地形(如山頂、關隘),常包含圍牆、瞭望塔等設施,用于駐軍和防禦。

  2. 曆史文獻例證

    • 《宋史·蠻夷傳》提到“寇城砦”,反映其軍事防禦功能。
    • 《明史·項忠傳》描述城砦“四面峭壁,唯一徑可上”,說明其易守難攻的特點。
  3. 與“城堞”的區分

    • 城堞(chéng dié):專指城牆上的矮牆(女牆),用于掩護守軍()。
    • 城砦:規模更大,是獨立防禦據點,通常包含城牆、駐軍營地等整體設施。

擴展說明

“砦”通“寨”,可指木栅、石壘等簡易工事,常見于邊疆或山區。例如明代為抵禦外敵,在長城沿線修築多處城砦,兼具警戒和作戰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二

城砦(chéng zhài)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位于城市周圍用以防禦敵人攻擊的堡壘或要塞。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城(chéng)由3個筆畫組成,部首是土(tǔ); 砦(zhài)由8個筆畫組成,部首是石(shí)。 來源: 《城砦》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最初用于描寫軍事防禦設施。它是從古代日本借入到中國的,原詞為日語“とりで(とりで/toride)”,意思是“堡壘”或“要塞”。後來逐漸被漢字化并成為漢字詞彙。 繁體: 《城砦》的繁體字為「城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作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城砦》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城寨」。 例句: 1. 這座城砦堅固得能夠抵禦敵人的進攻。 2. 守衛城砦的士兵們勇敢地保護着城市的安全。 組詞: 城寨、城池、城堡、砦塔等。 近義詞: 堡壘、要塞、防禦工事等。 反義詞: 平原、開放區域等。 希望以上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