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舌焦的意思、口乾舌焦的詳細解釋
口乾舌焦的解釋
見“ 口燥唇乾 ”。
詞語分解
-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 焦的解釋 焦 ā 物體經火燒變成黑黃色并發硬、發脆:燒焦。焦土。焦頭爛額。 煩躁,着急:焦急。焦慮。焦灼。焦躁不安。 酥,脆:焦脆。焦棗。 喻幹燥到極點:唇焦口燥。焦枯。焦裂。焦渴。 一種質硬、多孔、發熱量高的
網絡擴展解釋
“口乾舌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 字面含義:形容口腔幹燥、舌頭發熱的狀态,通常因長時間缺水或說話過多導緻。
- 引申含義:比喻因反複勸說、解釋或渴望某物而費盡口舌或焦躁不安的狀态。
詳細釋義
-
生理狀态:
指人體因缺水或長時間說話,導緻口幹舌燥、舌頭發熱的生理反應。例如《樂府詩集》中“口燥唇乾”的用法,以及清代小說《斬鬼傳》中“餓得口幹舌焦”的描述。
-
語言表達:
比喻費盡口舌勸說他人,或因情緒焦灼而反複陳述。如現代作家葉聖陶在《未厭集》中用“口幹舌燥”形容焦躁狀态,柯岩《東方的明珠》中描述講課講到“口幹舌焦”。
使用場景
- 客觀描述:如“登山後口乾舌焦,急需飲水”。
- 比喻用法:如“他反複解釋到口乾舌焦,對方仍無動于衷”。
出處與示例
- 古籍出處:最早可追溯至《樂府詩集》,後在清代小說《斬鬼傳》第四回中明确使用。
- 現代例句:袁靜《伏虎記》中的“講道理講得口幹舌焦”。
同義詞與變體
- 同義詞:口燥唇幹、口幹舌燥。
- 變體寫法:因古今用字差異,“乾”與“幹”、“焦”與“燥”常互換(如“口燥唇乾”與“口幹舌焦”)。
“口乾舌焦”既可描述生理上的口渴,也可比喻語言或情緒上的焦灼狀态,常見于文學及日常表達中。需注意不同文獻中的用字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口乾舌焦
口乾舌焦是一個常見的成語,形容非常口渴且舌頭感到幹燥灼熱的狀态。這個成語來源于《論語·為政》中的一句話:“博施濟衆,斯乃雲雲。急乎乎乎,乾舌焦唇。”
下面是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 口:咀嚼部首,3畫
- 乾:乙字旁,11畫
- 舌:舌字旁,6畫
- 焦:火字旁,8畫
在繁體字中,口乾舌焦的寫法為「口乾舌焦」,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資料,有時候乾字可以寫作「幹」,舌字可以寫作「舛」,焦字可以寫作「礁」。
下面是一些例句示例:
- 夏天裡,工地上的工人們都口乾舌焦地工作。
- 玩了一天的孩子回家後,口乾舌焦地喝了一大杯水。
- 在沙漠中,由于極度幹燥的氣候,人們經常會感到口乾舌焦。
以下是一些與口乾舌焦相關的詞語:
- 口渴:感到口中幹渴。
- 舌頭:人體口腔中的肌肉器官,用于咀嚼和發音。
- 幹燥:缺乏水分,幹燥的狀态。
以下是一些與口乾舌焦相反或相似的詞語:
- 飽潤:口中充滿水分,不幹渴。
- 濕潤:有充足水分,不幹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