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沉沒。 漢 劉向 《說苑·雜言》:“不臨於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冀 、 兖 、 徐 、 豫 四州民遇水,遣侍禦史循行沒溺死亡及失財産者,在所開倉振救之。” 宋 曾慥 《高齋漫錄》:“ 蔡 ( 蔡京 )在翰苑,嘗因錫宴 西池 ,失腳落水,幾至沒溺。” 清 戴名世 《疑解》:“吾方沒溺於波濤之内,泛泛乎而不知所之。”
(2).沉迷。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不有 辛 癸 之沒溺,曷用貴欽明之高濟哉?”《新唐書·禮樂志三》:“學者由此牽惑沒溺。” 明 唐順之 《吳氏墓記》:“庶幾委命而順化者,其與沒溺牽纏於厚利不能自反者,固有間歟!”
“沒溺”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ò nì,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說苑》《抱樸子》等古籍原文。
沒溺(méi n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沒有溺水,沒有淹死。用于描述人或動物在水中時,沒有發生溺水事故。
沒溺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沒(mò)和溺(nì)。
沒的部首是氵(三點水),有兩畫,讀音是mò。
溺的部首是水(三點水),有十畫,讀音是nì。
沒溺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徐無鬼》:“至夫未濟,不得不漁于深淵之中;夫颠倒維邪,汩沒維艱,而不悔改。”意為在困境之中仍不悔改。後來逐漸引申為沒有發生溺水。
沒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是沒溺。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統一的規定。不過,基本上還是采用了現代寫法中的部首和筆畫。
1. 他遊泳技術很好,每次下水都是沒溺的。
2. 幸好救生員及時發現,否則她可能會沒溺。
溺水、溺愛、溺亡、溺死、溺斃、溺胎
未溺、免溺、無溺
溺水、溺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