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沉沒。 漢 劉向 《說苑·雜言》:“不臨於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冀 、 兖 、 徐 、 豫 四州民遇水,遣侍禦史循行沒溺死亡及失財産者,在所開倉振救之。” 宋 曾慥 《高齋漫錄》:“ 蔡 ( 蔡京 )在翰苑,嘗因錫宴 西池 ,失腳落水,幾至沒溺。” 清 戴名世 《疑解》:“吾方沒溺於波濤之内,泛泛乎而不知所之。”
(2).沉迷。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不有 辛 癸 之沒溺,曷用貴欽明之高濟哉?”《新唐書·禮樂志三》:“學者由此牽惑沒溺。” 明 唐順之 《吳氏墓記》:“庶幾委命而順化者,其與沒溺牽纏於厚利不能自反者,固有間歟!”
“沒溺”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動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指淹沒于水中 《漢語大詞典》釋為“沉沒溺水”,常見于描述人或物體被水流吞沒的物理狀态。例如《漢書·藝文志》載“江河決溢,沒溺人畜”,即用此意。該用法與“淹沒”構成近義關系,但更強調完全沉入水體的過程。
二、引申為精神層面的沉溺 《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其可表“沉迷于某種事物而喪失理性”,如《資治通鑒》中“沒溺于聲色”即形容過度沉迷享樂。此語境下,“沒溺”與“沉湎”含義相通,但隱含不可自拔的負面色彩。
三、古籍中的通假現象 在部分文獻中,“沒溺”與“沒匿”存在通假現象,表“隱藏、隱匿”之義(《說文解字注》)。例如《後漢書》注疏有“沒溺其形”的表述,此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語義。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書面語體。其近義詞“沉溺”更強調持續性沉迷狀态,而“沒溺”側重描述從常态到異常狀态的突變過程。
“沒溺”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ò nì,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說苑》《抱樸子》等古籍原文。
安如磐石伴流悲文踣跌側記酬繼觸綸脣腐齒落雛尾頂球凍酒繙纡鳳鳥奉诏父宗公舍果骝荷花火車虎丘伽楠校對嬌俏接骨眼就便拷治刳獸食胎樂節吏家領取流匙路傍兒邏兵買賄媒媾秘紀命籍木僵孽畜偶變投隙潘年噴濺鉛霜秦塞穹嵌驅烏森桂首铤稅率絲牽騰牒同路痛煞煞脫坡萬馬齊瘖逶移鄉國相準賢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