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ber;element] 構成某一整體的各個體;歸屬某社會群體的人
勞改分子
積極分子
(1).支庶之子孫。《穀梁傳·莊公三十年》:“北伐 山戎 ,危之也。則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爾? 燕 , 周 之分子也。” 範甯 注:“分子,謂 周 之别子孫也。”
(2).成分。 ********* 《建國方略·物質建設》:“鋼鐵與士敏土為現代建築之基,且為今茲物質文明之最重要分子。” 魯迅 《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我的決不邀投稿者相見,其實也并不完全因為謙虛,其中含着省事的分子也不少。” 沙汀 《丁跛公》:“茶客的分子複雜,也有紳士,也有歪戴帽子的賭徒。”
(3).一個分數中,寫在橫線上面的數。如2/3,2是分子。
(4).物質中保持原物質的一切化學性質、能夠獨立存在的最小微粒。分子由原子組成。
(1).份子。共同送禮或籌辦事情,每人分攤的錢財。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五:“ 隨州 有 後漢 修義井記,悉列出錢人姓名,雲五大夫某郡某錢若幹,凡六七十人,下列分子,某郡錢若幹。”《紅樓夢》第六二回:“今日是 平姑娘 的好日子,外頭預備的是上頭的,這如今我們私下又湊了分子,單為 平姑娘 預備兩桌請他。” 沉從文 《泸溪·浦市·箱子岩》:“鄉下人需要酬謝土地,同時也需要公衆娛樂,因此常常有頭行人出面斂錢集分子。”
(2).屬于一定階級、階層、集體或具有某種特征的人。 柳青 《銅牆鐵壁》第九章:“他舅舅 沉三 早被 鎮川縣 保安科抓去,和堡裡旁的嫌疑分子一塊往 吳莊區 轉移去了。” 徐鑄成 《報海舊聞·<國聞通訊社>和舊<大公報>》:“以後,他曾先後任 北京 、 上海 《中華新報》總編輯,被目為政學會的分子。”
“分子”一詞在不同學科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主要解釋:
物理中的分子概念
在分子運動論中,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具有質量、體積和間隙,且處于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中。
數學中的分子(分數)
在分數(如$frac{3}{4}$)中,分子指分數線上方的數字(如3),表示被分割的部分數量,分母則代表整體被分成的總份數。
社會學中的比喻用法
用于描述特定群體中的個體,常帶有屬性标籤,例如:
若您有具體語境(如學科或使用場景),可進一步說明以便提供更精準的解釋。
《分子》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物體或物質中最小的能夠保持該物質性質的單位。
《分子》的部首是“刀”,總共有5個筆畫。
《分子》一詞最早出現于漢代,原為表示“劃分”的動詞,後經過演變,引申為現代化學術語。
《分子》的繁體字是「分子」。
在古代,「分子」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可能會将字形中的“刀”部分寫得更像一個直角而不是現代寫法中的斜角。
1. 這個藥物的有效成分是由許多小分子組成的。
2. 科學家通過研究分子結構來了解物質的性質。
分子量、分子式、分子結構、分子運動
微粒、微元、微體
整體、物體、團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