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犢的意思、鳴犢的詳細解釋
鳴犢的解釋
指 春秋 晉 賢大夫 窦鳴犢 。 孔子 欲赴 晉 ,聞其已被 趙簡子 所殺,乃止。亦泛指賢臣。《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既不得用於 衞 ,将西見 趙簡子 。至於 河 而聞 竇鳴犢 、 舜華 之死也,臨 河 而歎曰:‘美哉水,洋洋乎! 丘 之不濟此,命也夫!’”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或作‘ 鳴鐸 竇犨 ’,又作‘ 竇犨 鳴犢 、 舜華 也’。” 漢 梁竦 《悼騷賦》:“ 趙 殞 鳴犢 兮, 秦 人入疆。” 嚴複 《戊戌八月感事》詩:“臨 河 鳴犢 嘆,莫遣寸心灰。”
詞語分解
- 鳴的解釋 鳴 (鳴) í 鳥獸或昆蟲叫:鳴啭。鳴唱。鳴叫。鳴禽。鳥鳴。 發出聲音,使發出聲音:鳴響。鳴奏。孤掌難鳴。 聲明,發表意見、情感:鳴謝。鳴冤。百家争鳴。 聞名,著稱:“以文鳴江東”。 筆畫數:; 部
- 犢的解釋 犢 (犢) ú 小牛:牛犢。初生之犢不怕虎。 筆畫數:; 部首:牜;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鳴犢的漢語詞典釋義
“鳴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曆史文化背景兩方面理解:
-
字面含義:
- 鳴: 本義指鳥叫,引申為發出聲響、鳴叫、表達等意思。
- 犢: 指小牛。
- 組合義: 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小牛鳴叫”或“鳴叫的小牛”。
-
曆史文化含義(主要用法):
- 在漢語中,“鳴犢”更重要的含義是指一個曆史地名,即鳴犢河或鳴犢鎮所在的地區。
- 這個地名與一個著名的曆史典故緊密相關:
- 孔子典故: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本打算西行去見趙簡子(晉國權臣)。走到黃河邊時,聽聞趙簡子殺害了兩位賢大夫窦鳴犢和舜華。孔子感歎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壯美的黃河水,浩浩蕩蕩啊!我不能渡過它,這是命運的安排啊!)。他認為殺害賢良是不祥之兆,趙簡子不值得輔佐,于是放棄了渡河去晉國的計劃,并作了一曲《陬操》以表哀悼。
- 因此,“鳴犢”在這裡特指被殺害的賢大夫窦鳴犢(也作“鳴犢”),這個地名也因此典故而聞名。
- 地理指代: “鳴犢”作為地名,主要指今天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東南部的鳴犢街道一帶。其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
- 一說直接源于窦鳴犢的姓名。
- 另一說因地近鳴犢河(古稱長水或荊溪,後因典故改名鳴犢河)而得名。
- 引申義: 由于孔子的典故,“鳴犢”有時也被用來象征賢才遭害或令人扼腕歎息的悲劇事件。
在漢語詞典角度,“鳴犢”的核心釋義包含兩層:
- 字面義: 鳴叫的小牛。
- 曆史文化義(主要且常用):
- 曆史人物: 指春秋時期晉國的賢大夫窦鳴犢(鳴犢)。
- 曆史地名: 指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東南部的鳴犢鎮/街道,因窦鳴犢的典故或附近的鳴犢河而得名。
- 曆史典故: 特指孔子因聞趙簡子殺窦鳴犢、舜華而臨河興歎、返轅不渡的事件。此典故賦予了“鳴犢”賢才被害或令人悲歎之事的象征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 (權威詞典,提供詞彙釋義)
-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提供曆史地名沿革信息)
- 《史記·孔子世家》 (記載“孔子臨河而返”的原始典故)
- 《水經注》 (記載鳴犢河相關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鳴犢”是一個曆史人物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和典故主要源于春秋時期的晉國。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詞義
“鳴犢”指春秋時期晉國賢大夫窦鳴犢(《史記》中記載為“窦鳴犢”或“鳴犢”)。該詞後來被引申為賢臣的代稱,尤其在涉及忠臣遭害的語境中使用。
-
曆史典故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計劃前往晉國投奔趙簡子,但行至黃河邊時聽聞窦鳴犢與另一位賢臣舜華已被趙簡子殺害。孔子因此感歎:“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意為壯美的黃河水啊,我無法渡過,這是命運的安排!)隨後放棄入晉。
-
引申含義
這一典故使“鳴犢”成為賢臣被害的象征,後世常以此表達對忠良遭戮的惋惜,或暗喻政治環境險惡、賢者難以施展抱負。
補充說明
- 拼音:míng dú(注音:ㄇㄧㄥˊ ㄉㄨˊ)
- 現代使用場景:多出現在曆史讨論或文學作品中,例如引用典故時提及“臨河而歎,哀鳴犢之遇”。
别人正在浏覽...
愛寵鳌圖罷敝拔河苞貯被錄取悲田院标懸閉架吡哩叭喇吃排頭遲夷寵賜瘳疾醇醉漼然大佃帶菌丹霄路道院貳膳方括號反國割舍得貢藝購贖海蚆浩歌後宮互錯晦心靖節徵士急怒寄書鱗絶電絕根,絕根兒攬辔良士林衡流離颠沛你争我奪闝客錢唐江青年團秋泉阙文祛瘀撒暫繩愆糾謬身外事沈壯懾詟搪塞彎彎扭扭畏咎緯紗峞巍武陵源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