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犢的意思、鳴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犢的解釋

指 春秋 晉 賢大夫 窦鳴犢 。 孔子 欲赴 晉 ,聞其已被 趙簡子 所殺,乃止。亦泛指賢臣。《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既不得用於 衞 ,将西見 趙簡子 。至於 河 而聞 竇鳴犢 、 舜華 之死也,臨 河 而歎曰:‘美哉水,洋洋乎! 丘 之不濟此,命也夫!’”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或作‘ 鳴鐸 竇犨 ’,又作‘ 竇犨 鳴犢 、 舜華 也’。” 漢 梁竦 《悼騷賦》:“ 趙 殞 鳴犢 兮, 秦 人入疆。” 嚴複 《戊戌八月感事》詩:“臨 河 鳴犢 嘆,莫遣寸心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鳴犢”是一個曆史人物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和典故主要源于春秋時期的晉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鳴犢”指春秋時期晉國賢大夫窦鳴犢(《史記》中記載為“窦鳴犢”或“鳴犢”)。該詞後來被引申為賢臣的代稱,尤其在涉及忠臣遭害的語境中使用。

  2. 曆史典故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計劃前往晉國投奔趙簡子,但行至黃河邊時聽聞窦鳴犢與另一位賢臣舜華已被趙簡子殺害。孔子因此感歎:“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意為壯美的黃河水啊,我無法渡過,這是命運的安排!)隨後放棄入晉。

  3. 引申含義
    這一典故使“鳴犢”成為賢臣被害的象征,後世常以此表達對忠良遭戮的惋惜,或暗喻政治環境險惡、賢者難以施展抱負。

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鳴犢的意思

《鳴犢》是一個成語,意為幼犢出聲,比喻新人發表言論或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鳴(鳥部,9畫)+ 犢(牛部,12畫)。

來源

《鳴犢》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作品《莊子》中的《及骥》篇。

繁體字

鳴犢。

古時候漢字寫法

鳴犢。

例句

他在會議上鳴犢,提出了很多新的、有建設性的意見。

組詞

鳴鳳鸾、鳴鑼開道、犢牧。

近義詞

發聲。

反義詞

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