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德的意思、稱德的詳細解釋
稱德的解釋
(1).推行德教。《書·君奭》:“惟茲四人昭 武王 ,惟冒丕單稱德。” 孔 傳:“惟此四人明 武王 之德,使布冒天下,大盡舉行其德。”
(2).衡量德行。《管子·君臣下》:“稱德度功,勸其所能。” 尹知章 注:“既稱其德,又度其功。”
詞語分解
- 稱的解釋 稱 (稱) ē 量輕重:稱量(俷 )。 叫,叫做:自稱。稱呼。稱帝。稱臣。稱兄道弟。 名號:名稱。簡稱。稱號。稱謂。職稱。 說:聲稱。稱快。稱病。稱便。 贊揚:稱道。稱許。稱頌。稱贊。 舉:稱兵。稱觞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網絡擴展解釋
“稱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1. 推行德教
指通過宣揚道德教化來治理或影響社會。這一釋義源自《尚書·君奭》中的記載:“惟茲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單稱德”,孔傳注解為“使布冒天下,大盡舉行其德”。可見其核心是通過弘揚德行實現社會教化。
2. 衡量德行
指對個人或群體的品德進行評判與考量。如《管子·君臣下》提到“稱德度功,勸其所能”,尹知章注“既稱其德,又度其功”,強調在評價人才時需綜合德行與功績。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其結構由“稱”(衡量、宣揚)與“德”(道德、品行)組合而成,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道德實踐與評價的雙重重視。具體使用需結合上下文,例如曆史典籍或學術讨論中可能涉及相關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稱德(chēng dé)這個詞源自漢語,表示評價和贊揚一個人或事物的品德、修養和道德行為。下面是關于稱德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稱:部首為禾(hé),總筆畫數為10。
- 德:部首為彳(chì)和心(xīn),總筆畫數為9。
來源:
“稱德”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由孔子的弟子鄭子夫提出。它表示人們應當評價和贊揚那些品德高尚、修養豐盛、行為準則正派的人。
繁體字:
稱德(chēng d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稱德可以用“稱德”、“稱徳”、“稱德”、“稱徳”等不同的寫法來表示。
例句:
1. 他一直被稱德高望重的長者。
2. 這位老師以其謙虛有禮的行為而被學生們稱德。
組詞:
- 稱義(chēng yì):贊揚
- 德行(dé xíng):品德和行為
- 德高望重(dé gāo wàng zhòng):道德高尚、備受尊敬
近義詞:
- 稱道(chēng dào):贊揚、稱贊
反義詞:
- 貶德(biǎn dé):指責、批評或貶低一個人的品德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