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言的意思、抵言的詳細解釋
抵言的解釋
謊言。《後漢書·劉隆傳》:“帝詰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於 長壽街 上得之。”《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抵,欺也。” 宋 洪邁 《夷堅丁志·張敦夢醫》:“客船過務敗稅,抵言是君家物,果否?”《明史·張鶴鳴傳》:“ 鶴鳴 抵言 廷弼 僨疆事,由故大學士 劉一燝 、尚書 周嘉謨 黨庇不令出關所緻。”
詞語分解
- 抵的解釋 抵 ǐ 擋,拒,用力對撐着:抵擋。抵制。抵抗。抵賴。 頂撞,沖突,矛盾:抵觸。 代替,相當,頂替:抵押。抵償。抵充。抵還(俷 )。 到達:抵京。抵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抵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解釋,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1.作為“謊言”的解釋
根據古籍文獻記載,“抵言”意為用欺騙性言辭搪塞或應付他人的質問,其中“抵”通“诋”,表示欺瞞。例如:
- 《後漢書·劉隆傳》記載官吏被質問時“抵言於長壽街上得之”,即用謊言推脫責任;
- 《明史·張鶴鳴傳》中提到官員“抵言廷弼僨疆事”,也是用不實言論掩蓋真相。
使用場景: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描述用虛假言辭應對指責的行為。
2.作為“反駁言論”的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通過言辭或行動回擊他人攻擊,強調“以言相抵”的對抗性。例如:
- 在辯論中“以抵言回應質疑”,表示用邏輯或證據反駁對方觀點。
使用場景:常見于口語或非正式讨論,側重表達争辯或防禦态度。
詞義差異的根源
兩種解釋源于“抵”的多義性:
- 抵(dǐ):既有“抵抗、反駁”之義(如“抵制”“抵觸”),也有“欺瞞”之義(如“抵賴”)。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使用建議
- 在學術或曆史文本中,優先采用“謊言”釋義;
- 日常交流中若表示反駁,可用“反駁言論”義,但需注意語境清晰以避免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抵言(dǐ yán)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有“抵”和“言”兩個部分。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抵”是由手部的“扌”和“氐”兩個部首組成。
- “言”是由“讠”和“㐄”兩個部首組成。
- “抵”部有5劃,屬于手寫字,常常表示用手來支撐某物的意思。
- “言”部有7劃,常用表示與語言相關的意思。
2. 來源:《抵言》這個詞的意思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中。它是結合了“抵”和“言”兩個字的意義,表達了通過言辭、語言來支撐觀點或者反駁别人的觀點的意思。
3. 繁體:繁體字寫法為「抵言」。
4.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存在一些變化,但總體上,“抵言”的古字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5. 例句:
- 我對他的觀點表示了抵言。
- 他用實際的例子抵言了我的說法。
6. 組詞:
- 抵觸、抵賴、抵制、辯護、口抵、辯抵
7. 近義詞:駁斥、反駁、駁回、辯護
8. 反義詞:贊同、支持、附和、接受
希望這些内容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