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志;表達情志。 唐 權德輿 《<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至於營合道志,詠言比事,有久敬之義焉。”
引導、勸導其心志向善的方面發展。《禮記·禮器》:“先王之制禮也,以節事,脩樂以道志。” 鄭玄 注:“勸之善也。” 陸德明 釋文:“道音導。”
“道志”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構成 “道”本義為道路(《說文解字·辵部》),引申為途徑、規律,如《周易·系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志”指心意所向,《說文解字·心部》釋為“意也”,《毛詩序》注“在心為志”。二字合稱最早見于《禮記·禮器》“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内無怨,故物無不懷仁,鬼神飨德。先王脩道志而本仁義”,此處“道志”指遵循道德準則、秉持志向的修養狀态。
二、文獻應用
儒家經典中特指道德志向,如《春秋繁露·玉杯》載“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惡服人也,是故簡六藝以贍養之,《詩》《書》序其志,《禮》《樂》純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於質”,此處強調《詩經》具有表達道德志向的功能。
佛教文獻中用作修行術語,《大乘起信論》有“既修道志,當行精進”之說,指修行者持守佛法大道的志願。
此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時仍需準确理解其曆史語義。相關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0冊第672頁、《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89頁。
“道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表達情志
指通過語言或行為來抒發内心志向、情感。例如唐代權德輿在《唐使君盛山唱和集序》中提到“詠言比事,有久敬之義”,即通過詩文交流情志()。這一釋義在多個來源中均有體現,屬于基礎含義。
引導心志向善
在儒家經典中,“道志”還包含道德引導的深層意義。《禮記·禮器》記載:“修樂以道志”,鄭玄注解為“勸之善也”,即通過禮樂教化使人向善()。此義項更強調外在規範對内在志向的塑造作用。
總結
該詞既可指個人情感志向的表達,也可指社會或文化對心志的積極引導。兩種含義分别對應文學創作和倫理教化場景,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愛迹案兵束甲安于現狀保治邊心波阜不置可否澄泉塵面蹙蹙獃子黨派殿虎地隧鸸鹋二周反裘傷皮分詞風簫附耳射聲格眼篝火狐鳴河馬惠子知我扈樓澆灌嘉巧饑倦近密進賢冠寄托積郁狼種糲餐邁迹馬浪蕩蟒衫蓦頭偏斜悭澁前思後想親尊曲台事幾使氣性水土保持送卷頭讨死剃落啼明提親兔穎途衆畏欽溫情脈脈蚊子船烏師蕭梢黠人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