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酬功;酬勞。 南朝 梁 江淹 《封江冠軍等诏》:“開曆闡祚,酬庸為先。” 清 陳大章 《王文成紀功碑》詩:“改元兆讖實天啟,酬庸錫爵開禎期。” 廖仲恺 《<全民政治論>譯本序》:“考其千八百二十年所頒法案,規定數種文官任期為四年,其目的在總統選舉獲勝,可舉數千受國家俸給之地位,為政客酬庸之具。”
酬庸是漢語詞彙中表示“對功勞或功績給予回報”的複合動詞,其核心語義源于“酬”與“庸”的古典含義。“酬”本義為勸酒應答,《說文解字》釋為“主人進客也”,後引申為報答、償還;而“庸”在《爾雅》中訓為“勞也”,指代功勞、勞績。二字組合後,“酬庸”特指以物質或精神形式回饋他人的貢獻,常見于表彰功勳的語境,例如《清史稿》記載“朝廷酬庸之典,必視其功之大小”。
現代漢語中,“酬庸”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強調對集體或個人的重大貢獻進行制度性嘉獎。例如“企業設立專項基金酬庸科研團隊突破性成果”。其語義區别于“酬勞”“酬謝”等日常詞彙,前者側重系統性、權威性的褒獎機制,後者偏向個體間的即時性回報。
從詞性演變看,“酬庸”在古代文獻中可作動詞或名詞,如宋代《冊府元龜》載“酬庸以爵,賞不逾時”,此處作動詞表封賞行為;清代奏章“此乃酬庸之極緻也”則轉為名詞指代封賞制度。現代漢語主要保留動詞用法,名詞用法多見于曆史研究領域。
“酬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óu yōng,其核心含義是對有功之人給予報酬或封賞,常見于正式或文學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酬勞與封賞
指對有功績或付出努力的人進行物質或名譽上的回報。例如,古代帝王對功臣的賞賜、現代對貢獻者的獎勵均可稱為“酬庸”。
詞源與構成
古代用例
南朝梁江淹在诏書中提到:“開曆闡祚,酬庸為先”,指新朝建立後,首要任務是封賞功臣。
清代陳大章的詩句“酬庸錫爵開禎期”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近現代延伸
廖仲恺曾用“酬庸”批評政治中“以職位為政客酬庸工具”的現象,擴展了其社會批判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重編國語辭典》相關條目。
百結愁腸包攬邊幅冰谿帛闌船不能不采輯成效卓著炊煙鉏滅黨組地塌天荒砥镞翻腸攪肚風飈風牛憤踴弗齒負譽橄榄綠色垢恥歸處歸養古儀古驿漢臯佩旱沴黃銀換字文章慧照兼洽跻陵經濟林荊榛滿目九蟲舉按刻手扣扃龍鵬賣乖乖門郞排灌披發左袵鋪敷谯門韶石樹經述說訴訟法天隨痛陳讬天娲皇旺熾文人化五強溪水電站五事晤語小人國邪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