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面交談。《詩·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唐 韓愈 《答張徹》詩:“勤來得晤語,勿憚宿寒廳。” 清 黃景仁 《和杏莊贈别》:“晤語不幾日,别路愁間關。”
“晤語”是一個漢語詞彙,詳細解釋如下:
“晤語”指會面時的言辭,即兩人或多人在見面時的交談或對話。
文學描述:
正式語境:
適用于描述正式會面、友人相聚或深入溝通的場景,如“晤語寒暄”“促膝晤語”。
“晤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表達,側重描述面對面交流的深度和情感聯結。如需更權威的古典文獻用例,可參考《詩經》或唐詩中的相關引文。
晤語是一個表示會面交談的詞彙,字面意思是交談的言語。
《晤語》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日字旁和讠。日字旁代表了太陽的形狀,讠代表了言語的意義。根據漢字筆畫順序,日字旁的筆畫數為4畫,讠的筆畫數為4畫。
《晤語》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最早見于《莊子·逍遙遊》一文:“有晤言而無所通,讓彼于是思其籍,導者載是以怒。”其中的“晤言”指的就是會面交談的言語。
在繁體字中,“晤語”保留了相同的字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晤語》的古代字形為“晤語”,其中的“語”字由“言”和“吾”兩個部分組成。
1. 兩位領導在會議中進行了長時間的晤語,達成了重要共識。
2. 他們之間的晤語一直持續到深夜,讨論了很多重要問題。
晤談、晤面、會晤、交談
對話、交談、會面、商談
沉默、寡言、閉口、不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