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酬功;酬劳。 南朝 梁 江淹 《封江冠军等诏》:“开历阐祚,酬庸为先。” 清 陈大章 《王文成纪功碑》诗:“改元兆讖实天启,酬庸锡爵开禎期。” 廖仲恺 《<全民政治论>译本序》:“考其千八百二十年所颁法案,规定数种文官任期为四年,其目的在总统选举获胜,可举数千受国家俸给之地位,为政客酬庸之具。”
酬庸是汉语词汇中表示“对功劳或功绩给予回报”的复合动词,其核心语义源于“酬”与“庸”的古典含义。“酬”本义为劝酒应答,《说文解字》释为“主人进客也”,后引申为报答、偿还;而“庸”在《尔雅》中训为“劳也”,指代功劳、劳绩。二字组合后,“酬庸”特指以物质或精神形式回馈他人的贡献,常见于表彰功勋的语境,例如《清史稿》记载“朝廷酬庸之典,必视其功之大小”。
现代汉语中,“酬庸”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强调对集体或个人的重大贡献进行制度性嘉奖。例如“企业设立专项基金酬庸科研团队突破性成果”。其语义区别于“酬劳”“酬谢”等日常词汇,前者侧重系统性、权威性的褒奖机制,后者偏向个体间的即时性回报。
从词性演变看,“酬庸”在古代文献中可作动词或名词,如宋代《册府元龟》载“酬庸以爵,赏不逾时”,此处作动词表封赏行为;清代奏章“此乃酬庸之极致也”则转为名词指代封赏制度。现代汉语主要保留动词用法,名词用法多见于历史研究领域。
“酬庸”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óu yōng,其核心含义是对有功之人给予报酬或封赏,常见于正式或文学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酬劳与封赏
指对有功绩或付出努力的人进行物质或名誉上的回报。例如,古代帝王对功臣的赏赐、现代对贡献者的奖励均可称为“酬庸”。
词源与构成
古代用例
南朝梁江淹在诏书中提到:“开历阐祚,酬庸为先”,指新朝建立后,首要任务是封赏功臣。
清代陈大章的诗句“酬庸锡爵开禎期”也体现了这一含义。
近现代延伸
廖仲恺曾用“酬庸”批评政治中“以职位为政客酬庸工具”的现象,扩展了其社会批判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重编国语辞典》相关条目。
板桩抱关击柝驳映残夷陈琳檄齿爵赤手空拳床杌怱草瘁索待价而沽殚闷淡蒙蒙盗迹电器惰懒犯官蕃匠飞屐非极性键冯翼風障公正无私呙斜黄喙息将衞节节晋帖究竟拘苛可信冷箭麟瓶刘三妹例言芒草南膜腻人盘龙敲竹竿情通渠展冗笔如芒刺背儒弱三弦绳幅生死不渝失群殊略説大口松槚提纯缇校为复尉他温香无穷先礼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