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來自民間的文學樣式,經過文人的使用改造,逐漸脫去粗俚通俗的色彩。 朱自清 《論雅俗共賞》:“詞後來雖然漸漸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終不能雅到詩的地位,它怎麼着也隻是‘詩馀’。”
“文人化”指民間文學樣式經過文人的改造,逐漸脫離通俗性、增強雅緻色彩的過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源自民間的文學藝術形式(如詞曲、話本等),在被文人群體吸收運用後,通過語言提煉、意境提升等手法,逐漸褪去原本的俚俗特質,形成更符合士大夫審美趣味的雅化現象。例如宋詞從市井歌謠演變為文人雅士的抒情載體。
語言改造
文人通過修辭雕琢、典故化用等手法,使原本直白的民間表達趨于含蓄典雅。如朱自清在《論雅俗共賞》中指出:詞雖經文人化,卻始終未達詩的雅化高度,仍被視作“詩馀”。
題材升華
民間文學中常見的世俗生活題材,經文人介入後常轉向詠物寄情、托物言志等更高層次表達。以黃賓虹與李可染為例,前者文人化藝術更重意境,後者大衆化作品更易被接受。
功能轉變
從滿足市井娛樂需求轉向文人自我抒懷或社交酬唱,如元曲後期逐漸脫離勾欄瓦舍,成為文人案頭創作。
提示:若需了解文人特質與其改造行為的關系,可參考、9中關于文人獨立思想、藝術格調等論述。
《文人化》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文人》和《化》。這個詞可以理解為将某個事物或某個人的性格、行為等特點轉化為具有文人風度和文雅舉止的狀态。它強調了一種知識和文化的修養,通常與情感、品味、審美等方面聯繫在一起。
《文人化》的第一個字《文》的部首為文,它代表了與文化、文學相關的事物;第二個字《人》的部首為人,它表示人類。整個詞的筆畫數為9,其中第一個字《文》的筆畫數為4,第二個字《人》的筆畫數為2。
《文人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文化修養和藝術追求。在古代中國社會,文人是指具有良好文化修養和才華的人,他們通常從事文學、書法、繪畫等藝術創作。繁體字中,《文》和《人》的字形保留了古代的造型和結構。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文》的古代寫法是“彣”,其字形形似一個挂飾,表示美麗文雅;而《人》的古代寫法是“亻”,形狀與現代相同,代表着人類。
1. 他的舉止言談都充滿了文人化的氣質。
2. 這幅畫充滿了文人化的意境,給人一種深刻的藝術享受。
組詞:文化、文雅、文藝
近義詞:文雅、有修養、有文化
反義詞:俗氣、庸俗、粗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