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告的意思、燎告的詳細解釋
燎告的解釋
猶燔告。《通典·禮二》:“ 晉武帝 南郊燎告,未有祖配。”
詞語分解
- 燎的解釋 燎 á 延燒:燎荒。燎原烈火。 燙:燎泡。 照明。 燎 ǎ 挨近火而燒焦:把頭發燎了。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告的解釋 告 à 說給别人,通知:告谕。告知。告誡。告訴。報告。勸告。奔走相告。 向行政司法機關檢舉、控訴:告發。告狀。控告。 表明,請求:告老。告急。自告奮勇。 宣布或表示某種情況出現:告成。告竭(宣布某種東
專業解析
燎告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的專用術語,指通過焚燒祭品(多為柴薪或犧牲)向天地神靈禀告事項的隆重祭禮。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兩層:
一、字義溯源
-
“燎”的本義
源自甲骨文,字形為“木”上燃火,《說文解字》釋為“放火也”,特指焚燒祭品升煙達天的儀式。《周禮·春官》載“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鄭玄注:“槱,積也;燎,燔柴也。”
-
“告”的儀式性
《爾雅·釋言》釋“告”為“請也”,在祭祀語境中指以禱辭禀告神明。商周甲骨蔔辭中常見“告于祖乙”“告秋于河”等記載,強調通過語言溝通神界。
二、儀式内涵
燎告是“燎祭”與“告祭”的複合儀式,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 焚燒祭品:以柴薪堆築燎壇,焚燒玉帛、犧牲(如牛、羊),《禮記·祭法》稱“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煙氣升騰象征信息上達。
- 誦讀祝文:由祭司宣讀記載事項的祝禱文書,如《尚書·金滕》載周公“植璧秉珪,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即屬告祭典例。
三、典籍用例
- 《詩經·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鄭玄箋:“燎,祭天神也。”反映周人焚木祭天習俗。
- 《逸周書·世俘解》:“武王乃廢于纣矢惡臣百人,伐右厥甲小子鼎大師,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于郊號。武王乃夾于南門,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師負商王纣懸首白旂、妻二首赤旂,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廟。”詳述獻俘後燎告宗廟的流程。
主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第7冊)“燎”字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中華書局
- 《爾雅義疏》(郝懿行),上海古籍出版社
- 《尚書今古文注疏》(孫星衍),中華書局
- 《詩經集傳》(朱熹),中華書局
- 《逸周書彙校集注》(黃懷信),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燎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釋義與讀音
- 拼音:liáo gào(注音:ㄌㄧㄠˊ ㄍㄠˋ)
- 含義:指通過焚燒祭品(如柴火、玉帛等)向神靈禱告的儀式,即“燔告”。這一行為常見于古代祭祀活動,尤其是帝王主持的南郊祭天典禮。
二、出處與背景
-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通典·禮二》中的記載:“晉武帝南郊燎告,未有祖配。”
該句描述了晉武帝在南郊祭祀時舉行燎告儀式,但未設先祖配享的情景,體現了燎告在古代禮制中的規範性。
三、用法與延伸
- 祭祀場景:燎告多用于國家層面的祭祀,如祭天、祈雨等,通過焚燒祭品傳遞對神靈的敬畏與祈願。
- 現代語境:當代已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如探讨古代禮制、宗教儀式等。
四、相關詞語
- 近義詞:燔祭、燎祀
- 相關成語:星火燎原、烈火燎原(強調“燎”的燃燒意象)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祭祀儀式的具體流程或相關典故,可參考《通典》《禮記》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不歸事不賞之功不約而同殘亡茶筍唇脂誕妄擔羞登科瞪瞢掉文袋風傻趺逝梗迹蓬飄宮宅邗溟後相畫狀華族繪染虺蛇胡葭簡躁薦撙角影機密房金鑰匙寄書雁狙害坑道孔墨孔炤款别領略陵司盝子馬鷄門台粘吝繳繞攀扯劈裂前車可鑒乾粉潛躍诎辱日傭人鼪鼠失歡蜀道易水館殊目梯媒屯砦唾腺途說外存儲器外營未從詳恕小猴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