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be over—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he who stirs it up is removed] 慶父:魯莊公的弟弟。慶父不死,魯國的禍亂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禍首,就不會有安甯
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晉書·李密傳》
慶父 , 春秋 魯莊公 弟。 莊公 去世, 子般 即位。 慶父 使圉人殺 子般 立 闵公 ,後又殺 闵公 而奔 莒 。時 齊 大夫 仲孫湫 吊 魯 回來,對人說:“不去 慶父 , 魯 難未已。”事見《左傳·闵公元年》、《史記·魯周公世家》。後常以 慶父 喻禍根,以“ 慶父 不死, 魯 難未已”喻禍根不除,不得安甯。《晉書·孝友傳·李密》:“出為 溫 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 慶父 不死, 魯 難未已。’”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一個源自春秋時期的曆史典故,現作為成語使用,其含義與用法可歸納如下:
該成語強調消除問題根源的重要性,提醒人們若僅解決表面現象,隱患将持續存在甚至擴大。
如需進一步了解慶父引發的“三桓專權”等後續影響,可參考《左傳》或相關春秋史研究文獻。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慶賀父親沒有去世,魯國的災難也沒有完全結束。該成語用于比喻雖然某個好事或者困難已經發生或解決了一部分,但後續的問題仍然存在或者未得到解決。
下面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拆分部首為廣(繁體字:廣)和灬(繁體字:爿),拆分筆畫為12畫。
來源和出處: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年》:“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形容魯國的災難尚未得到解決,盡管父親的病情已經惡化,仍有其他問題需要應對。
繁體字:《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繁體字為「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一緻。
例句:
1.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項目的前期問題雖然解決了,但還有更多複雜的挑戰等待着我們。
2. 面對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局面,我們需要制定長遠的解決方案,不隻是應對眼前的問題。
組詞:
1. 慶賀
2. 不死
3. 魯國
4. 災難
5. 完全
近義詞:
1. 事半功倍
2. 半途而廢
3. 功高蓋世
反義詞:
1. 冰釋前嫌
2. 一勞永逸
3. 解決根本問題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