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襲擊搶奪。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自新》:“ 戴淵 少時,遊俠不治行檢。嘗在 江 淮 間,攻掠商旅。”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四章第四節:“以後 匈奴 統治集團仍時常向南攻掠。”
“攻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攻掠”指通過武力手段進行襲擊、搶奪的行為,通常帶有侵略性。該詞由“攻”(攻擊)和“掠”(掠奪)組合而成,強調攻擊與奪取的雙重動作。
多用于曆史、軍事或文學語境,描述武裝沖突中的攻擊與掠奪行為,如“攻掠敵地”“攻掠城池”。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詳細出處,可參考《世說新語》或《中國史稿》相關章節。
攻掠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攻擊并奪取敵方的領土或財産。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攴”和“虍”,其中,“攴”是一個表意的部首,表示打擊或攻擊的意思;“虍”是一個聲符部首,表示與老虎有關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攻掠的的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攴”部的筆畫數為4,是由“丨”和“十”組成;“虍”部的筆畫數為6,是由“一”和“丿”組成。因此,攻掠總共有10個筆畫。
攻掠這個詞的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攻掠意味着用武力奪取敵方的土地、城市或財産。這個詞在曆史上經常出現在戰争和征服中,描述了軍事行為的本質。
在繁體中文中,攻掠的寫法為「攻掠」,即兩個字都是由繁體字組成。這種寫法在一些地區和文化中保留了下來,仍然在使用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攻掠是用「攷掠」來表示的。這個字的古代寫法中,使用了一個與現代不同的部首和形狀。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了,但在曆史文獻中仍然可以看到。
以下是攻掠這個詞在句子中的例子:
與攻掠相關的詞彙有:
相反的詞彙是:
通過了解攻掠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彙,豐富自己的漢語詞彙知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