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未全死。 漢 枚乘 《七發》:“ 龍門 之桐,高百尺而無枝……其根半死半生。” 唐 杜甫 《又觀打魚》詩:“小魚脫漏不可記,半死半生猶戢戢。” 清 吳偉業 《吾谷行》:“一株偃蹇踞陰崖,半死半生遭******。”
(2).比喻無意義、無生氣的苟且的生活。 魯迅 《華蓋集·北京通信》:“惟獨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盤失錯的。因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實卻引人到死路上去!”
“半死半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比喻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七發》原文及魯迅相關著作()。
半死半生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或事物處于苦難、困境中,處境十分危險或艱難。也可以指一個人或事物具有一種半死半生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半(廠部,4畫),死(歹部,4畫),生(生部,5畫)。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陳式所著《别錄後梁紀》中:“如焚如炙,半死半生。”後來成為漢語中一個常用的成語。
繁體:半死半生(簡體中文)→半死半生(繁體中文)。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半死半生的“生”字有時候會寫成“生”和“牛”組合的字,表示“生育”、“生長”的意思,例如:半(廠部,4畫),死(歹部,4畫),生(牛部,4畫)。
例句:
1. 他出了一場車禍,傷得半死半生。
2. 這個家庭經曆了一場災難,現在過着半死半生的日子。
組詞:半死不活、半死半活、半死不瞑、半死半娶、半死半見。
近義詞:寸步難行、岌岌可危。
反義詞:活躍、充滿生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