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掠虛的意思、掠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掠虛的解釋

竊取虛名。《景德傳燈錄·文偃禅師》:“雖然如此,汝亦須實到這箇田地始得;若未,切不得掠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掠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和佛教典籍,其含義與現代常用詞有所不同。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辭書和文獻對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掠虛”指抓取虛幻不實的東西、追求虛假的表面或從事欺騙行為。它強調行為的不務實、虛妄和徒勞。其中:

二、詳細釋義與用法

  1. 追求虛幻不實之物: 指把精力或心思放在不切實際、沒有實質意義或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上。這種行為被認為是徒勞無功的。

    • 例證: 宋代佛教禅宗史書《五燈會元》中記載:“若向言中取則,句裡明機,也似迷頭認影。若也舉唱宗乘,大似一場寐語。雖然如是,官不容針,私通車馬。放一線道,有個葛藤處。遂舉拂子曰:‘看!看!若作勝解,即落天魔。若作法解,即陷外道。有時将一莖草作丈六金身,有時将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畢竟如何?’良久曰:‘上士決斷,中下遲疑。更待甚麼?’以拂子擊禅床,下座。大衆拟議,師曰:‘掠虛漢!’” (來源:《五燈會元》卷十五) 此處禅師呵斥那些在言語、概念上糾纏不休,而不去領悟真實佛性的學人為“掠虛漢”,即追逐虛妄言辭之人。
    • 引用來源: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對“掠虛”的釋義包含此義項,并引用了《五燈會元》的例句。
  2. 弄虛作假、欺騙: 指故意制造假象、進行欺詐的行為。

    • 例證: 在一些古代文獻和評話中,“掠虛”可指設圈套騙人錢財等行為。
    • 引用來源: 《辭源》(商務印書館) 在解釋相關詞彙或查閱古代白話小說、筆記時,可能涉及此義項。
  3. (引申)浮誇、不踏實: 形容言行虛浮誇張,缺乏根基和實質内容。

    • 引用來源: 此義項多見于對古文的解讀和現代學者的研究論述中,是對核心含義的引申。

三、出處與背景 “掠虛”一詞主要源于佛教禅宗語錄,尤其是宋代的禅宗典籍如《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等。禅宗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反對執着于言語概念和形式化的修行,認為這些都是“虛妄”的。因此,“掠虛”常被禅師用來斥責那些沉溺于經教文字、口頭禅、形式主義或追求神通感應,而不去真實體悟自性佛法的學人,稱他們為“掠虛漢”或“掠虛之輩”。後來該詞的使用範圍有所擴大。

四、相關詞彙

“掠虛”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彙,核心意義是抓取虛幻、追求虛假、弄虛作假。它源于佛教禅宗,用以批判執着于形式、言語而不務實修的行為,後引申指一切不切實際、浮誇或欺騙的行為。理解該詞需結合其佛教語境和古代文獻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掠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竊取虛名”,多用于批評不務實而追求表面榮譽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掠虛”指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虛假的名聲或榮譽,強調行為缺乏實際根基。例如《景德傳燈錄》中禅師告誡弟子需腳踏實地修行,“若未,切不得掠虛”,即不可貪圖虛名。

二、出處與用法

  1. 佛教典籍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禅宗文獻《景德傳燈錄·文偃禅師》,用于警示修行者不可自欺欺人。
  2. 現代語境擴展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奪取他人財物或地位”,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事項

不同來源對詞義解釋略有差異,建議優先參考《景德傳燈錄》等權威佛教文獻中的原始語境。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或專業佛學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比葫蘆畫瓢彩車長命縷除塵辭爵頂呱鼎鑪都門俯卧高意個舊市槅門孤奉虎将昏騰騰賤才祭吊節端解羅機輪禁口眷想絶壁君母口羞拉閑散悶淩遽靈章鑪冶茂烈旄馬男婚女嫁男女授受不親甯綢蓬荜生光軿接披閱譬之牽郎郎傾家蕩産欽贊勸解曲謬曲纡肉店乳泉神父生友身器手續爽身粉說鹹道淡湯顯祖徒負讬思魏觀五色羽效程校責希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