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筆于口中。比喻構思為文或作畫。 晉 陸機 《文賦》:“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 唐 錢起 《春夜過長孫繹别業》詩:“含毫凝逸思,酌水話幽心。” 元 程鉅夫 《舜舉畫棠梨練雀》詩:“含毫心欲醉,開卷眼還醒。” 周祥駿 《寄鈍劍》詩:“到眼都疑紅淚濺,含毫期與素心宜。”
“含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兩種釋義均強調專注與細緻,但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含毫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蘊含微小的細節、包含精妙之處。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文章、繪畫、音樂等藝術作品中那些微妙、精緻的表達和描繪。
含毫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缶」和「毛」。
含毫的總筆畫數是12畫。
含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綢缪》一篇,原文為「竦言念之,含此毫宇」,意為舉起聲音、動情地思考,蘊含着微空細小的宇宙。這個詞在古代用作對琴弦形狀的描述,後來引申為形容作品中微妙、精細的表達。
在繁體字中,含毫的寫法為「含毫」。
古時候,含毫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金文和篆書中,表示含毫的字形為「雚」,下方為「缶」,上方為「毛」,意為頸部或容器中的細毛狀物體。後來又出現了其他的字形演變,比如在隸書中将「雚」簡化為「同」,最終形成了現代的「含毫」字形。
1. 這幅畫充滿了含毫之功,每一個細節都非常精緻。
2. 他的文章寫得非常含毫,給人以深思和啟發。
1. 含毫之功:指作品具有精細、微妙的表達。
2. 含蓄:指言辭或表述中含含糊糊、暗指的意味。
近義詞:細膩、精妙、微妙。
反義詞:粗糙、簡陋、粗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