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足完成使命。《左傳·襄公三十年》:“吾儕小人食而聽事,猶懼不給命,而不免於戾,焉與知政。” 楊伯峻 注:“不給命,給,足也。謂不足完成使命也。”
“不給命”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一、基本釋義
該詞出自《左傳·襄公三十年》,原文為:“吾儕小人食而聽事,猶懼不給命,而不免於戾,焉與知政。” 楊伯峻注:“不給命,給,足也。謂不足完成使命也。”
即字面意為“不足以完成使命”,常用于描述因能力或條件不足而無法達成任務的狀态。
二、語境分析 在原文中,說話者以謙卑口吻表達對承擔重任的擔憂,強調自身能力有限,難以滿足上級要求。這種用法多見于古代臣子、下屬自謙的場合,暗含謹慎與責任感。
三、現代理解差異 需注意,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形容人或事物極其兇險,毫不留情”,此解釋可能與原意存在偏差,可能是對“不給活命”等類似表達的誤傳。建議在正式語境中仍以《左傳》原義為準。
四、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楊伯峻注本,或查閱權威古籍詞典。
“不給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不給對方生存的機會,或者指不容忍對方的存在。
該詞的拆分部首是一共有兩個部首,分别是“不”和“口”,其中“不”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否定的意義,而“口”則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與嘴有關的事物。
“不給命”的筆畫總共有八畫,其中“不”是四畫,“口”是四畫。
《不給命》的來源不甚明确,但一般認為是中國古代的成語,流傳至今。
“不給命”的繁體形式是「不給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雖然沒有具體的古時候寫法可以參考,但是成語的含義在古代是相同的,隻是表達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1. 老闆對那個員工不滿意,決定不給他命了。
2. 她對鄰居太過分了,完全不給她命。
給命、不命、命。
不容、不饒、毫不留情。
給命、寬容、原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