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于每年季冬把來年的曆日布告天下諸侯,謂之“頒朔”。語本《周禮·春官·大史》:“頒告朔于邦國。” 鄭玄 注:“天子頒朔于諸侯,諸侯藏之祖廟。” 宋 曾鞏 《謝熙甯十年曆日表》:“故頒朔之舊章,為守邦之先務。” 元 耶律楚材 《和抟霄韻代水陸疏文因其韻為詩》之二:“顒觀頒朔施仁政,竚待更元布德音。”
"頒朔"是中國古代曆法制度中的重要禮儀,指帝王于每年冬季向諸侯或百官頒布次年曆書的行為。該詞由"頒"(分發)和"朔"(農曆每月初一)構成,特指國家政權對時間管理權的集中體現。
核心釋義包含三方面:
實施流程:據《明會典》記載,欽天監每年十一月進呈新曆,經皇帝審定後,由禮部擇吉日舉行頒朔大典,百官着朝服于奉天殿拜受,地方官府通過驿傳系統逐級下發。
“頒朔”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制度,指帝王向諸侯頒布次年曆法的儀式,具有政治和文化雙重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頒朔”源于周代禮制,指天子在每年季冬(農曆十二月)将新年曆書頒發給各地諸侯。該詞由“頒布”和“朔日”(每月初一)組成,象征通過曆法統一時間秩序。
周代起源
根據《周禮·春官·大史》記載,周天子通過頒布曆書強化中央權威,諸侯需将曆書供奉于祖廟,并在每月朔日舉行“告朔”祭禮。
清代演變
清代原稱“頒曆”,後因避乾隆帝名諱(弘曆)改稱“頒朔”。北京觀象台每年十月初一舉行頒朔大典,曆書内容涵蓋節氣、農事指導等。
提示:如需具體典籍原文或清代頒朔儀式細節,可查閱《周禮注疏》或《清會典》等文獻。
蹦蹦兒車博名不了不當才觀車隣春貸從容自若欑宮搗雜的颠來倒去鼎貴頂類冬葉東園匠多神教額枋轭縛二豎為災更漏子拱拜乖易将撫椒萼梅郊隰禁絶襟要極時計時鈞容巨阙局跳抗木镠鐐六征龍拏虎擲鹿頭毛石内閣中書弄粉調朱遣詞造句擎受棋射秋後算賬容美阮生恸三族少半盛昌蛇祖史冊石隖手掌熟食胎襲偷嫩武義香灺閑口說閑話蕭齊小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