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香燭燈芯的餘燼。 唐 李白 《清平樂》詞之二:“玉帳鴛鴦噴蘭麝,時落銀燈香灺。” 唐 李商隱 《聞歌》詩:“此聲腸斷非今日,香灺燈光奈爾何!”
“香灺”是一個古典文學中較為少見的詞彙,由“香”和“灺”二字組合而成:
字義分解
組合詞義
“香灺”字面指香燃燒後的餘燼,常見于詩詞中,用于營造靜谧、孤寂或時光流逝的意境。例如:
“香灺燈光冷畫屏,碧天如水夜雲輕。”(拟古詩句)
此處通過“香灺”與“冷”“夜”呼應,烘托出清冷孤寂的氛圍。
文學象征
在古典語境中,“香灺”常暗喻:
由于該詞屬生僻用法,現代漢語中極少出現,需結合具體詩文語境進一步分析。若需考證出處,建議查閱《全唐詩》《宋詞》等古籍或權威漢語詞典。
香灺指的是放置香品供奉的祭祀用具,用來祭拜神明或者祖先。
香灺由“香”的部首是“艸(草字頭)”,“灺”的部首是“火(灬字底)”。根據康熙字典,香灺總共有10個筆畫。
香灺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獻中,形成和發展于古代祭祀文化的傳統中。
香灺的繁體字是「香爐」。
香灺的古漢字寫法為「香爐」。
他虔誠地将香放在香灺上進行祈禱。
香水灺、香爐灺、祭灺
香案、香台
非灺(即非祭祀用具,如日常用的香皂、香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