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幡斿的意思、幡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幡斿的解釋

垂旒的長旗。《後漢書·輿服志上》:“諸車有矛戟,其飾幡斿旗幟皆五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幡斿(fān yóu)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詞彙,特指古代旌旗上懸垂的飄帶或飾物,常見于禮儀、軍事或祭祀場合的旗幟裝飾。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幡」

    《說文解字·巾部》載:“幡,幟也。”指以布帛制成的旗幟,引申為标識性垂幅。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斿」

    通“旒”(liú),《周禮·春官·巾車》鄭玄注:“旒,謂旗之垂者。”指旗幟邊緣懸垂的飄帶狀飾物,象征等級與威儀。

    來源:鄭玄《周禮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二、詞義解析

幡斿為複合詞,指:


三、文化意涵

幡斿在古代文獻中多與禮制、軍事關聯: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1963.
  2. 鄭玄注, 賈公彥疏. 《周禮注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3.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
  4. 班固. 《漢書》[M]. 中華書局, 2007.

(注:以上文獻鍊接因平台限制未附,可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檢索原文:

http://www.nlc.cn/dsb_zyyfw/gj/gjzyk/

網絡擴展解釋

“幡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帶有垂旒裝飾的長旗。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延伸解析

  1. 功能與象征:
    幡斿常用于軍事或禮儀場合,作為身份和權威的象征。類似的詞彙如“幡繖”也以“幡”為核心,強調旗幟與傘蓋結合代表的統帥威嚴。

  2. 構詞解析:

    • 幡:篆書由“巾”和“番”組成,本義為反複擦拭的布,後衍生為翻飛的長旗。
    • 斿(旒):原指帝王冠冕或旗幟上的玉串,引申為垂飾,增強儀仗的莊重感。

應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幡”的演變或相關詞彙(如“幡繖”),可參考-6的詳細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憐愛侶阿況闇弱半拉辨識鼻塌脣青波祗逋糧睬理蟬衣粗放大芒落點充頂抗谛諟短跑泛商流羽甫田怪笑鬼魅伎倆黑盞華采江澳檢革矯行接響舅兄钜夫剌子連鋒懵然棉花莊鳴願默藁蛲蛔嫔德平露鉛絲悄靜青織情知道輕卒銳兵球杖踢弄齊偕全宋詞擾民上次奢靡勝殘去殺生胎思尋坦承洮研同案犯同國吳甲骛駛五夜元宵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