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循常規。《公羊傳·桓公十一年》:“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諸 呂 為從,謀弱京師,而 勃 反經合於權。”
(2).恢複常道。《孟子·盡心下》:“君子反經而已矣,經正則庶民興,斯無邪慝矣。” 朱熹 集注:“反,復也;經,常也,萬世不易之常道也。” 清 錢謙益 《婁江十字》詩序:“非有反經之君子,循其本而救之,則終於胥溺而已矣。”
(3).謂不合儒家的經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愛奇反經之尤,條例踳落之失, 叔皮 論之詳矣。” 範文瀾 注引 班彪 《史記論》:“其論術學,則崇 黃 老 而薄五經……敝傷道。”
“反經”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不循常規
指行事或決策時突破傳統規則,采取非常手段。例如《史記》提到“勃反經合于權”,指周勃在平定諸呂之亂時打破常規、靈活應變。
恢複常道
儒家語境中,指回歸正統或道德準則。如《孟子》所言“君子反經而已矣”,強調通過匡正綱常使民心向善。
不合儒家經典
用于批評某些思想或行為偏離儒家經典教義,帶有貶義色彩。
如需了解《反經》全書内容,可參考唐代趙蕤的《長短經》,其核心思想強調審時度勢、靈活應變。
《反經》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可以指代不同的概念。反經的部首拆分為“又”和“頁”,其中“又”是右手的意象,“頁”表示書頁,暗指書中的内容。根據筆畫來拆分的話,可以分為6畫。
該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是由古時候的人們根據事物的表現和含義而創造的。在繁體字中,反經的寫法為「反經」。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漢字用毛筆寫在紙上,形态更為書法化。反經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但也存在細微差異。
1. 他對《世說新語》一書進行了反經,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
2. 他的觀點對傳統經典的批判屬于一種反經行為。
1. 反經者:指進行反經的人。
2. 反經學派:指研究反經的學派或團體。
3. 反經性格:指心态或行為上偏向反經的特征。
1. 批判:對某一觀點或理論進行質疑和否定。
2. 反諷:通過諷刺、誇張的手法來表達對某一觀點的反對。
3. 非正統:與某一傳統觀點相悖,不符合主流思想。
1. 遵循:接受和依從某一觀點或規則。
2. 遵經:按照經典的原則、規範行事。
3. 正統:符合主流觀點,合乎權威認可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