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韡袴的意思、韡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韡袴的解釋

靴和套褲。指戎裝。 清 錢謙益 《<孫楚惟詩稿>序》:“嚄唶宿将,襪首韡袴,免胄而趨風,磨盾草檄,橫槊賦詩,何其壯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韡袴”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 基本解釋
    根據權威資料,該詞指“靴和套褲”,合稱代指戎裝(即軍裝)。其中:

    • 韡:通“靴”,指古代軍人所穿的靴子;
    • 袴:同“褲”,特指套褲(古代一種無腰、僅包裹腿部的服飾)。
  2. 讀音與字形
    拼音标注為huánɡ kù,但需注意“韡”在現代漢語中通常讀作wěi(如“韡晔”一詞),此處讀音可能因古漢語通假或方言差異而不同,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考證。

  3.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人的裝束,屬于特定曆史語境下的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議标注來源并附注解。

提示:生僻字詞的解釋需結合權威典籍或專業辭書,若用于學術寫作,建議進一步核查原始文獻或咨詢漢語言專家。

網絡擴展解釋二

韡袴

韡袴(wéi k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韋和袴兩個部分組成。

韋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表示皮革或皮革制品。袴是指一種古代男子的褲子。

韡袴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後漢書·卷四十三·班彪傳》中的一句話:“皇帝親禮。不著黃金便幄,而冠犀韡袴。”這句話描述了漢朝時期皇帝的着裝,其中的“韡袴”指的就是帝王穿的貴重褲子。

韡袴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韡褲」,即将“袴”換成“褲”,但意思和發音均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根據《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記載,袴的原先寫法是“褲”,側重于表示一種男子穿的褲子,後來簡化為“袴”。而韋則保留至今,沒有發生顯著變化。

例句:

他穿着一條華麗的韡袴,顯得格外莊重華貴。

組詞:韋緞、韋皮、袴褲、袴藍。

近義詞:皮褲、絲綢褲。

反義詞:長褲、裙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