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版牍的意思、版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版牍的解釋

古代書寫用的薄木片。 漢 王充 《論衡·蔔筮》:“如蓍龜為若版牘,兆數為若書字,象類人君出教令乎,則天地口耳何在而有教令?” 唐 劉禹錫 《國學新修五經壁記》:“乃折堅木,負墉而庇之,其制如版牘而高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版牍是中國古代文獻載體的一種特殊形式,主要指用于書寫的木質或竹質簡片。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版”原指木片,“牍”特指用于書寫的狹長形簡片,二者結合後泛指成編的簡冊或文書載體。這一形制在商周至秦漢時期廣泛應用,其标準尺寸約為一尺(漢代約23厘米),寬度多為3-5厘米,可縱向書寫單行或多列文字。

從考古發現來看,完整版牍多用于官方文書、律令抄錄及典籍編纂。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的出土實物顯示,标準牍片可容納約30-40個漢字,編聯成冊後形成完整文獻。《說文解字》注稱“牍,書版也”,說明其核心功能是文字記錄工具。漢代學者王充在《論衡》中記載“斷木為椠,析之為闆,力加刮削,乃成奏牍”,詳細描述了制作工藝。

現代文字學研究證實,版牍制度深刻影響了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北京大學藏漢簡等實物證明,不同規格的版牍對應着差異化的文書等級和内容類型。這類載體的使用直至東晉時期才逐漸被紙質材料替代,但其形制規範仍延續在曆代官方文書的格式要求中。

網絡擴展解釋

“版牍”是古代中國用于書寫的載體,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版牍”指古代書寫用的薄木片,未寫字的木闆稱“版”,寫字的則稱“牍”。它屬于我國最早的書籍形式之一,與竹簡(簡策)并列,但材質和用途有所區别。

二、材質與形制

  1. 材質:版牍采用木闆制成,而簡策多用細竹條。
  2. 形制:通常為長方形,故又稱“方”。長度約一尺(漢代一尺約23厘米),適合書寫短篇内容。

三、用途特點

四、曆史文獻例證

五、現代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版牍”可代指正式文書或文章,強調文字的權威性。

版牍不僅是古代重要的書寫工具,也承載了早期文獻記錄的功能,對研究古代文化史具有重要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八都紙拔和闆魚豹尾旛标譽别義臂力並耦操鉛超階越次聃周登朝登明等于得其所哉頂颠端如給與鲠裂光道官粟刮語燒書故第海獺號旗候灰湖筆賄囑降城蹇縱皛清孑盾輯合旌命驚破警信進賢達能疴疾科網褲纨龍湫盼頭抛落批鱗籤帙切面清醑鵲知風曲引錢瑞木三不時水正他倆同敝相濟頽壓委派文擅雕龍五鬼鬧判無檢嗚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