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田畝。《詩·大雅·生民》“實方實苞” 漢 鄭玄 箋:“方,極畝也。” 孔穎達 疏:“方者,正方之義,謂極盡壟畝,種無不生,地皆方正有苗,故以方為極畝。”
“極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詩經》及相關注釋。以下是詳細解釋:
“極畝”意為滿田畝,指田地中作物生長茂密,覆蓋整個田地的狀态。
出自《詩經·大雅·生民》中“實方實苞”一句的注釋。漢代學者鄭玄在箋注中解釋:“方,極畝也。”唐代孔穎達進一步疏解:“方者,正方之義,謂極盡壟畝,種無不生,地皆方正有苗。”即田地規劃方正,作物遍布每個角落,無一處荒廢。
該詞多用于形容古代農耕社會對土地高效利用的理想狀态,體現古人對農業生産的重視。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文獻研究和古籍注解場景。
《極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華夏宏大的名義,極為廣闊的領域。通常用來形容某個領域的廣泛性和遼闊性。
《極畝》是由部首“木”和“目”組成的,部首“木”表示該字與與木相關,筆畫數為15畫。
《極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一書中,用來描述春秋時期吳國的土地廣闊,國力強盛。此後,逐漸被用來泛指廣袤遼闊的領域。
在繁體字中,極畝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極畝」。
根據古代漢字書寫規則,極畝的古時候的寫法是「極畝」。在楷書中的書寫形式也是類似的,沒有太大的變化。
1. 這個國家擁有極畝的土地,適宜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2. 這部小說中描述了一個極畝的世界,人物在其中展開了精彩的冒險故事。
3. 科技的發展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将我們帶入了一個極畝的未來。
1. 極地:表示地球表面距離地理極點最近的地方。
2. 極限:指事物最大的可能或最大的程度。
3. 極樂:佛教術語,表示無盡的幸福和樂境。
近義詞:廣袤、遼闊、無邊無際。
反義詞:狹小、有限、局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