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濁的意思、放濁的詳細解釋
放濁的解釋
謂放縱邪行。《文選·幹寶<晉紀總論>》:“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進仕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 李周翰 注:“時以放情濁行者為通。”《晉書·良吏傳序》:“結綬者以放濁為通,彈冠者以苟得為貴,流遁忘反,寖以為常。”
詞語分解
- 放的解釋 放 à 解脫約束,得到自由:把籠子裡的鳥放了。放膽。放誕。放任。放肆。放歌。放懷。豪放。釋放。 散(刵 ):放工。放假。放學。放晴(陰雨後轉晴)。 帶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動,放
- 濁的解釋 濁 (濁) ó 水不清,不幹淨:渾濁。污濁。濁浪。濁流。 混亂:濁世。 聲音低沉粗重:濁聲濁氣。濁音。 清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放濁”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àng zhuó,其核心含義為“放縱邪行”,多用于描述道德或行為上的堕落。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字面拆分:“放”指放任、放縱,“濁”本義為渾濁,引申為品行不端或道德敗壞。組合後形容人行事放縱、不守禮法,帶有負面評價色彩。
2.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文選·幹寶〈晉紀總論〉》:
“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進仕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
(意為:行事者将放縱邪行視為通達,輕視節操;求官者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鄙視正直。)
另一出處為《晉書·良吏傳序》:
“結绶者以放濁為通,彈冠者以苟得為貴。”
(指當時官員以放縱堕落為常态,以苟且獲利為榮。)
3.曆史背景
該詞常用于批判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反映當時部分士族階層道德松弛、追求享樂的現象。李周翰在《文選注》中進一步解釋:“時以放情濁行者為通”,即當時社會将放縱行為視為“通達”的表現。
4.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放濁”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古文研究或曆史評論中,強調對道德失範的批判。例如:
“八十三年心猿閑放濁世,未得二十三載未度之僧。” (引自)
“放濁”是一個帶有貶義的文言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全面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晉書》《文選》等古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濁"一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放濁(fàng zhuó)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放”(fàng)的部首是“方”(fāng),它的筆畫數是8;“濁”(zhuó)的部首是“水”(shuǐ),它的筆畫數是10。這個詞的來源非常廣泛,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在字體繁體化時,它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關于“放濁”這個詞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不過,現代人們通常使用的“放濁”寫法是相對簡化和統一的。
以下是一個使用“放濁”一詞的例句:
污染的空氣中有許多放濁的物質。
與“放濁”相關的組詞包括: 放濁物、放濁度、放濁排放等。
“放濁”的近義詞可以是:污染、渾濁。
“放濁”的反義詞可以是:淨化、清澈。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