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中四士的意思、吳中四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中四士的解釋

唐 之 包融 、 賀知章 、 張旭 、 張若虛 四人同時知名,均 吳 人,故稱。《新唐書·劉晏傳》:“﹝ 包佶 ﹞父 融 ,集賢院學士,與 賀知章 、 張旭 、 張若虛 有名當時,號‘吳中四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吳中四士是唐代文學史上對四位吳地文人的合稱,特指活躍于開元年間(713-741)的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包融。這一稱謂源于四人籍貫均屬吳郡(今江蘇蘇州一帶),且詩風均帶有江南地域特色與盛唐氣象融合的特征。

從成員構成看,賀知章以《回鄉偶書》聞名,官至秘書監,其詩作兼具官場雅正與民間通俗;張旭雖以草書名世,但其詩作《桃花溪》等被收錄于《全唐詩》;張若虛憑《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橫絕全唐”;包融則因與孟浩然交遊唱和,作品載于《丹陽集》。

在文學史定位上,四人作品共同體現了初唐向盛唐過渡期的藝術特征:既保留南朝清麗婉約的辭藻,又逐漸發展出雄渾開闊的意境。清代學者王闿運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評其“開盛唐之先聲,啟吳語之雅韻”,這一評價被《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列為重要佐證。

值得注意的是,“四士”之稱最早見于南宋《吳郡志·文苑傳》,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進一步将其固定為文學史術語。現代學者傅璇琮在《唐代詩人叢考》中通過考據指出,四人交往密切程度雖無确證,但地域文化共性使其并稱具備合理性。

網絡擴展解釋

“吳中四士”是初唐與盛唐過渡時期對四位江浙籍文人的合稱,指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和包融。這一稱謂既體現地域關聯,也反映他們的文學藝術成就及時代特色。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成員構成

“吳中”指古代江浙一帶(今江蘇、浙江地區),因四人皆出自此地域且齊名于當時,故稱“四士”。具體成員包括:

  1. 張若虛:揚州人,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
  2. 賀知章:杭州人,號“四明狂客”,以《詠柳》《回鄉偶書》聞名。
  3. 張旭:蘇州人,唐代著名書法家(草書“張颠”),兼擅七絕詩。
  4. 包融:丹陽人,詩作存世較少,但以文名與三人并稱。

二、共同特征與曆史地位

三、延伸說明

“吳中四士”與“建安七子”等群體不同,其稱謂更強調地域關聯而非文學流派。盡管包融作品較少,但四人因才華相當且同處時代節點,成為唐代文化多元性的典型代表。

如需了解具體作品或藝術成就細節,可參考權威文學史資料或唐代詩集。

别人正在浏覽...

豹乘變局逼僦賓郎筆筒子眼裡觀天不與參和暢遠朝簿廳達節搗叉子等杖底須鬥人蠹怪惡損反腐倡廉防弊反言撫節高枕安寝過信黃墟會醼椒觞靜思決辭開嚬誇誣路叟之憂民聲嬲戲蟠桃會平陂評劇牽動鉛罐錢資傾亂三大憲三鬥蔥喪具騷章使棒事迹書笥素分燧皇他動詞擡筐特産鐵實惘惑網目閑錯象尼相忍為國嫌厭效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