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中四士的意思、吳中四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中四士的解釋

唐 之 包融 、 賀知章 、 張旭 、 張若虛 四人同時知名,均 吳 人,故稱。《新唐書·劉晏傳》:“﹝ 包佶 ﹞父 融 ,集賢院學士,與 賀知章 、 張旭 、 張若虛 有名當時,號‘吳中四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吳中四士”是初唐與盛唐過渡時期對四位江浙籍文人的合稱,指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和包融。這一稱謂既體現地域關聯,也反映他們的文學藝術成就及時代特色。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成員構成

“吳中”指古代江浙一帶(今江蘇、浙江地區),因四人皆出自此地域且齊名于當時,故稱“四士”。具體成員包括:

  1. 張若虛:揚州人,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
  2. 賀知章:杭州人,號“四明狂客”,以《詠柳》《回鄉偶書》聞名。
  3. 張旭:蘇州人,唐代著名書法家(草書“張颠”),兼擅七絕詩。
  4. 包融:丹陽人,詩作存世較少,但以文名與三人并稱。

二、共同特征與曆史地位

三、延伸說明

“吳中四士”與“建安七子”等群體不同,其稱謂更強調地域關聯而非文學流派。盡管包融作品較少,但四人因才華相當且同處時代節點,成為唐代文化多元性的典型代表。

如需了解具體作品或藝術成就細節,可參考權威文學史資料或唐代詩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吳中四士》的意思

《吳中四士》是指明朝張謇、張璐、沈德符、王雲五這四位出生于江蘇吳縣(今蘇州市吳中區)的學者、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他們在明朝時期積極參與************運動,緻力于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吳中四士》的拆分部首是口、大、士,共10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吳中四士》這個詞來源于明朝時期,指代了出生于吳縣的這四位學者、政治家。

在繁體字中,可以将《吳中四士》寫作《吳中四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吳中四士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士字的古時漢字寫法是士丨止;縣字更接近于艹寸山。

例句

這些吳中四士為國家的改革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組詞

吳中、四士、政治家、學者、社會活動家

近義詞

吳中四傑、江蘇四賢士、蘇州四賢士

反義詞

非吳中四士,其他地區的知名學者和政治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