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放纵邪行。《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 李周翰 注:“时以放情浊行者为通。”《晋书·良吏传序》:“结綬者以放浊为通,弹冠者以苟得为贵,流遁忘反,寖以为常。”
“放浊”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àng zhuó,其核心含义为“放纵邪行”,多用于描述道德或行为上的堕落。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文选·干宝〈晋纪总论〉》:
“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
(意为:行事者将放纵邪行视为通达,轻视节操;求官者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鄙视正直。)
另一出处为《晋书·良吏传序》:
“结绶者以放浊为通,弹冠者以苟得为贵。”
(指当时官员以放纵堕落为常态,以苟且获利为荣。)
该词常用于批判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反映当时部分士族阶层道德松弛、追求享乐的现象。李周翰在《文选注》中进一步解释:“时以放情浊行者为通”,即当时社会将放纵行为视为“通达”的表现。
现代汉语中,“放浊”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古文研究或历史评论中,强调对道德失范的批判。例如:
“八十三年心猿闲放浊世,未得二十三载未度之僧。” (引自)
“放浊”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文言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更全面的文献例证,可参考《晋书》《文选》等古籍,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腌臜混沌常轨长腰车客传板触刺赐福刺口大家畜黨伴淡墨榜道衷雕金放长线钓大鱼反行两登非道德主义飞走風鵬敷朝阜马妇妖隔壁听媾接过桥嚎天喊地回响火石缣彩谏喻犍椎瘠牛偾豚疾早决谳开路康沈痾疹了期良骏良裘么那鸟泊凄疼奇装异服壤流散牧舌本生齿日繁试尝石牌楼朔雁思悟松节油遂尔天璞亭然通荆门铜陵文从渥水驹相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