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方始制定疆域。《漢書·地理志上》:“昔在 黃帝 ,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裡,畫壄分州,得百裡之國萬區。” 顔師古 注:“方制,制為方域也。” 王先謙 補注:“《廣雅·釋詁》:‘方,始也。’言 黃帝 徧行天下,始裁制萬裡,區别州野。”後引申指疆域。《老殘遊記》第十四回:“ 漢 朝方制,不過萬裡,尚不與水争地;我國家方制數萬裡,若反與水争地,豈不令前賢笑後生嗎?”
“方制”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演變和現代應用兩個層面解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原指古代帝王劃分疆域的行為,出自《漢書·地理志》記載黃帝“方制萬裡,畫野分州”,即通過制定規則劃分行政區域()。《廣雅·釋诂》中“方”通“始”,故“方制”可理解為“開始制定疆域制度”。
詞義演變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多部詞典及古籍注疏,完整考證可查閱《漢書》《廣雅》等原始文獻。
方制(fāng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代表着“規模、尺寸确定的标準或制度”。它常用來描述一種特定的規定或标準,可以用于各種場合,例如工業生産、貿易、行政管理等。
方制的部首是方(fāng),筆畫數為四畫。
方制一詞由“方”和“制”兩個漢字組合而成。“方”字表示正方形或規矩,而“制”則表示制定或規定。結合在一起,方制形容了一種明确的規定或标準。
方制的繁體字為「方制」。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方制的寫法多樣化。在篆書時期,方制字的形狀和現代略有不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方制的字形逐漸趨于統一,與現代一緻。
1. 這個工廠按照國家的方制進行生産,确保産品質量和安全。
2. 這個城市建築高度的方制已經被法律規定。
1. 方式(fāng shì)- 指特定行為、方法或模式。
2. 制度(zhì dù)- 指政治、社會或組織中規定的一系列制度或規則。
3. 規制(guī zhì)- 指對行為或活動的明确規定或限制。
規範、标準、條款
無規、松散、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