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大地。 漢 蔡邕 《明堂月令論》:“圜蓋方載,六九之道也。” 唐 孔穎達 《<禮記正義>序》:“上法圓象,下參方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舊唐書·禮儀志二》:“﹝明堂﹞上法圓清,下儀方載,契陰陽之至數,葉交泰之貞符。”
(2).四方之事。《文選·顔延之<赭白馬賦>》:“訪國美於舊史,考方載於往牒。” 李善 注:“方載,四方之事。”
方載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結構的書面語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一、地理空間概念(《漢語大詞典》第7版) 指代“四方所承載的大地”,屬古代文獻中的地理範疇表述。該用法可追溯至《漢書·禮樂志》:“爰熙紫壇,思求厥路。恭承禋祀,方載翼翼。”此處“方載”與“翼翼”連用,表達對天地祭祀的莊重态度。
二、道教文化術語(《道教大辭典》) 在道教文獻中特指承載道法的器物或載體,如《雲笈七籤》卷五十六載:“金簡玉字,方載玄文。”此處“方載”隱喻道經書冊作為傳承教義的核心介質。該用法體現了道教“以器載道”的哲學思想,與當代“文化載體”概念存在語義關聯性。
需注意該詞屬于生僻古語詞,現代漢語口語及常規文本中已鮮少使用。
“方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指代大地
源于“天圓地方”的古代宇宙觀,其中“方”象征大地形态(方形),“載”意為承載。
例:漢蔡邕《明堂月令論》提到“圜蓋方載,六九之道也”, 即用“方載”指代大地;《舊唐書》中也有“下儀方載”的表述。
引申為四方之事
指與地域、國家相關的廣泛事務。如《文選·顔延之》中“考方載於往牒”,李善注“方載,四方之事”。
該詞兼具地理與事務的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引證,可參考《明堂月令論》《舊唐書·禮儀志》等原文。
抱團兒飽揚八帙崩藉憋劣碧油油曹溪償責朝不圖夕池魚之殃低隘滴珠諷多要寡風花雪夜涵虛嘿哎盒仗恍恍速速恍如花甜蜜嘴家過老蛟女絹交匝街坊家齎祓雞林賈觐見紀事沮畏勞動對象掠視淩節路出緑葡萄鳴鸱明發那得匏笙謙衷乞丢磕塔清孱乞食确息榮幸濡口弱脈三宅石椁濕下獸脊書令史私誼隋珍讨取通風報信脫缰之馬圖全尾巴遺送先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