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sent oneself before (a monarch)] 進見,谒見;朝見[君主]
觐,見也。諸侯秋見天子之禮,于五禮屬賓禮。——《儀禮·觐禮》疏
(1).朝見。 唐 權德輿 《<陸宣公翰苑集>序》:“覲見之日,天子為之興,改容叙弔,優禮如此。”《孽海花》第十回:“她就跟着 小侯 ,一樣覲見各國皇帝。”
(2).會見;拜見。《晉書·江統傳》:“覲見賓客,得令接盡。”《南史·王僧虔傳》:“兄子 儉 每覲見,輒勗以前言往行,忠貞止足之道。”
“觐見”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指朝見君主或高位者,表達恭敬與尊重。在古代,特指諸侯或臣子按照禮儀制度拜見天子,如《儀禮·觐禮》記載:“諸侯秋見天子之禮,于五禮屬賓禮。”。現代也可用于形容對權威人物的敬仰或正式拜見。
觐見不僅是行為,更是一種等級制度與禮法的體現。古代觐見需遵循嚴格流程,如更衣、行禮、陳述請求等,彰顯對尊卑秩序的遵從。
若需更深入的古代禮儀考證,可參考《儀禮》《晉書》等文獻來源。
觐見是指拜見尊貴的人或上級,向其請示或彙報事情的行為。
觐字由“見”和“言”兩個部首組成。
部首“見”表示與視覺相關的意義,屬于事物的根本部分。部首“言”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義,代表了行動的方式。
觐字的筆畫數為14畫。
觐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凡事觐于師,以見聽問對。”這裡所指的“師”是指尊師長者。
觐字的繁體為覲。
觐字古時候的寫法為“見”。後來隨着漢字的演變,形狀發生了變化,變成了現在的“觐”字。
他恭恭敬敬地向主席團觐見。
觐朝、觐谒、觐見、觐實、觐意、觐門等。
拜見、請見、拜谒。
離見、避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