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涵虛的意思、涵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涵虛的解釋

指水映天空。 唐 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明 王寵 《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孕化晨陽吐,涵虛宵象懸。” 明 夏完淳 《觀濤》詩:“涵虛萬頃皆一色,水面隱隱鮫人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涵虛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哲學意蘊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水天交融、空明澄澈的景象,常用于描繪浩瀚水域與天空相接的遼遠意境,引申為包容太虛、蘊含宇宙的宏大氣象。以下從釋義、源流與應用三方面詳解:


一、本義解析

  1. 字源構成

    “涵”本義為水澤衆多(《說文·水部》),引申為包容、沉浸;“虛”指天空、太虛(《莊子·天地》:“通乎無有,入于太虛”)。二字組合形成“涵虛”,字面意為水體涵容天空的倒影,呈現水天相連、空明一體的視覺境界。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2. 哲學意涵

    道家思想中,“虛”象征宇宙本源的無形狀态(《道德經》:“緻虛極”)。“涵虛”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理念,如洞庭湖“涵虛混太清”(張說詩),既寫實景,亦隱喻自然包容虛空的宇宙觀。

    來源:《中國古代哲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經典文學用例

  1. 唐詩中的意境營造

    唐代張說《洞庭湖作》名句:“涵虛混太清”,描繪湖水浩渺與天空渾然一體的景象,成為後世典範。此處的“涵虛”既指物理上的水天交融,亦暗含天地之氣渾融的哲學意味。

    來源:《全唐詩》卷八十六

  2. 宋詞中的空間拓展

    蘇轼《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雖未直用“涵虛”,但“茫然”之境恰是“涵虛”的精神延伸——以水域的無限延展隱喻人生與宇宙的虛無遼闊。

    來源:《蘇轼全集校注》(中華書局)


三、現代釋義與延伸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歸納其雙重含義:

  1. 自然景象:特指水域映照天空形成的空明之境(如“湖面涵虛,煙波浩渺”)。
  2. 抽象意境:象征包容萬物、虛懷若谷的精神境界(如“胸次涵虛,萬象俱納”)。

學術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2. 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 彭定求等編. 《全唐詩》[M]. 北京:中華書局,1960.
  4. 張志烈等校注. 《蘇轼全集校注》[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網絡擴展解釋

“涵虛”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án xū,其核心含義指水映天空的景象,常用于描繪水天相接、渾然一體的自然意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水天交融
    指水面倒映天空,形成水天相接的視覺效果。例如唐代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即描寫湖水與天空融為一體的景象。
  2. 引申意境
    可擴展為水氣彌漫、空靈缥缈的意境,如明代夏完淳《觀濤》中“涵虛萬頃皆一色”,形容水面廣闊、天地一色的壯闊畫面。

二、字義分解


三、文學與命名中的運用

  1. 詩詞意象
    古代詩人常以此詞營造開闊、空靈的意境,如“涵虛混太清”既寫實景,又隱喻天地和諧。
  2. 名字寓意
    作為人名時,“涵虛”結合了“包容”與“謙遜”的品德象征,寓意智慧與修養。

四、相關詩句


總結來看,“涵虛”既是自然景象的寫實,也是古典文學中虛實相生的美學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詩詞背景,可參考《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百家譜保管包囊缽盂精不識一丁草料場怅爾成說鹑奔次浮措辦刀蜜鄧攸憂點撥彫刓鍛焊呃嚱缟服股抃劾按壞腹擐甲見錢眼開記睹寄畫吉靳世快事匡弼鄰畺龍蟠虎伏鸾鳳和鳴辂客螺栓帽羅罻旁宗鵬風貧弱潛畜牽羊把茅氣炎炎權棅曲緻榮勢飒瑟上備商山四皓射雕手省徑蛇欲吞象送電送湯送水通儒院旽旽王牌危立務附枭族歙砉溪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