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防勇的意思、防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防勇的解释

清 代维护地方治安的兵卒。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三》:“ 中国 之护商旅也,陆路则有防勇,水路则有水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防勇是清代中后期对地方常备武装力量的特定称谓,特指由绿营兵制中抽调组建的定额地方驻防部队,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1. 基本释义与性质

    “防”指“防守、驻防”,“勇”指“兵勇、乡勇”。合称“防勇”,即指承担固定地点(如州县城池、关隘要津)驻守防卫任务的常备兵员。其性质属于国家经制兵(绿营兵)的一部分,但编制和职能相对独立于绿营主力野战部队,主要职责是维持地方治安、弹压盗匪、守卫城池。来源主要从绿营兵额内抽调,而非临时招募的乡勇。

  2. 历史演变与背景

    防勇制度在道光、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 尤为凸显。其时清廷面临内忧外患(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原有的绿营主力因腐化而战斗力低下,不得不大量依赖地方武装。朝廷遂从绿营中抽调相对精干者,或另行招募,组成专责地方守备的“防勇”,并给予固定粮饷(“防饷”),成为介于正规军与临时团练之间的常设力量。其出现标志着清代兵制从单一绿营向多元化地方防军转变的关键阶段。

  3. 职能与特点

    • 驻防固定化:区别于绿营主力“镇戍”的流动性,防勇通常长期驻守特定州县或战略据点。
    • 职责地方化:核心任务是维护辖区治安、缉捕盗贼、守卫城池衙署,较少承担大规模野战任务。
    • 兵源与编制:兵员虽多来自绿营,但常单独成营(如“某县防营”),由本地武官或绿营将领统带,饷械由地方筹拨或朝廷专项支给(“防饷”)。
    • 过渡性角色:在太平天国后兴起的“勇营”(如湘军、淮军)成为国防主力后,残留的防勇逐渐被汰撤或并入新式巡防营、警察系统。
  4. 与“勇营”的区别

    需特别注意“防勇”与“勇营”的差异:

    • 防勇:本质是绿营制度的补充和变体,属国家经制兵范畴,职责限于地方守备。
    • 勇营(如湘淮军):是战时临时招募、独立于绿营系统之外的野战部队,战后部分转为“防军”(即“留防之勇营”),成为清末国防主力,最终演变为新军。防勇在勇营兴起后逐渐式微或被吸收。

“防勇”是清代中后期(尤以道光、咸丰朝为盛)由绿营兵制衍生出的、专职地方驻防的常备武装力量,是清廷应对统治危机时对传统兵制的局部调整,具有固定驻防、维持治安、兵源出自绿营(或仿绿营招募)等特点,是近代中国军事制度从绿营向勇营、新军过渡的重要环节。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权威辞书释义)
  2. 罗尔纲. 《绿营兵志》. 中华书局, 1984. (清代兵制研究经典著作)
  3. 茅海建.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涉及晚清军事制度演变)
  4. 王尔敏. 《淮军志》. 中华书局, 1987. (详述勇营制度及与旧制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防勇”的词义解释,存在两种不同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

  1. 清代地方治安兵卒
    该词在清代文献中主要指地方治安部队。根据《筹洋刍议》记载,防勇是清政府为维护陆路商旅安全而设立的武装力量,与水师共同承担护卫职责。其职能包括巡逻、缉捕盗匪等,属于非正规军编制,类似现代的地方警备队。

  2. 现代语境下的成语化误用
    部分现代资料(如查字典网页)将其解释为“面对困难时保持警惕与勇敢的复合精神”,这可能是对字面组合“防”(防备)与“勇”(勇敢)的衍生解读。但该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建议在正式场合优先采用历史文献中的定义。

建议注意语境差异:研究清代兵制时指治安部队,现代比喻性表达中可能被赋予新含义,但需标注非传统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安排黯然伤神比近不痴不聋补廕插口常可阐拓齿肬传閲刺股读书掉过儿东河都踊笃论高言鄂都二亳发刻凤阙拂袖而去弗营革船庚申帝衮遍旱祸豪健缓行华曜讲供憿絶计不返顾节葺荆艳镌裁口音历翁乱目鸾液落晖旅揖卖货矛头谋断馁却能说惯道拍马前配荣猿社会形态深脉赊请舍戍十尧庶妇蜀牋惟兮无计可奈啸叶暇时胁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