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及的意思、連及的詳細解釋
連及的解釋
(1).牽連涉及。 漢 王充 《論衡·謝短》:“夫三王之事雖近矣,經雖不載,義所連及。” 宋 李元綱 《厚德錄》卷一:“會 脩 甥嫁為 脩 從子 晟 妻,與人淫6*亂,事覺,語連及 脩 。”《娛目醒心編》卷五第一回:“隻因究治一小人之黨,連及國戚大臣。”
(2).連續。 宋 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地連震》:“ 春秋 二百四十二年地震者五,今連及三震焉。”
詞語分解
- 連的解釋 連 (連) á 相接:連日。連夜。連年。連亘(接連不斷)。連襟(姐妹的丈夫之間的親戚關系)。連載。連綴。連理。烽火連天。連篇累(噄 )牍。 帶,加上:連帶。連坐(一個人犯法,他的家屬、親族、鄰居連帶受處罰)。 就是,既使,甚至于:連我都不信。 聯合:外連東吳。 軍隊的編制單位,“排”的上一級:連長。 姓。 古同“琏”,古代宗廟盛黍稷的器具。 古同“鍊”,鉛礦。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及的解釋 及 í 從後頭跟上:來得及。趕不及。 達到:及格。及第(古代科舉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普及。過猶不及。 趁着,乘:及時。及早。及鋒而試。 連詞,和,跟:陽光、空氣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以及。 / 筆畫數:; 部首:又;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連及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連及"是漢語中具有特殊表達功能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叙述某一事物時,因語義關聯或修辭需要而連帶提及另一事物。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經學家的訓诂實踐,《春秋公羊傳》何休注中已出現"連及"概念的運用。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它包含三個維度:
一、詞性特征
作動詞時表示"連帶涉及",如《禮記·王制》孔穎達疏"以卑連尊"的修辭現象;作名詞時特指"連及的表達方式",常見于古代文獻注解。
二、語用功能
- 語義補充:如《尚書·禹貢》"大野既潴"鄭玄注"水所停止,地又連及",通過地理關聯擴展描述範圍
- 修辭強化:古代文體中常見"連類而及"的鋪排手法,如枚乘《七發》"逐馬鳴镳,魚跨麋角"的句式結構
三、現代應用
在當代漢語中,該詞主要用于學術領域:
- 語言學領域指"偏義複詞"現象(如《古書疑義舉例》所述"因此及彼"例)
- 修辭學範疇對應"提頓連及"格,與"互文""并提"形成區别性特征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
- 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三十二"經義連及"條
網絡擴展解釋
“連及”是古代漢語中的一種修辭或表達方式,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
-
牽連涉及
指因某事件或人物而關聯到其他事物或人,常見于文獻中的責任連帶或案件牽連。例如:
- 宋代李元綱《厚德錄》記載的“語連及脩”,指因他人行為被牽連。
- 漢代王充《論衡》提到“義所連及”,強調邏輯上的關聯性。
-
連續
表示動作或狀态的延續,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
二、修辭手法(核心用法)
作為古漢語修辭術語,又稱“連文”“連類而及”,指為湊足音節或增強表達效果,在詞的前後添加意義相近或相反的詞。
- 例1:
《左傳·昭公十三年》中“鄭,伯男也”一句,“伯男”實指“伯”,但因爵位制度連及“男”。
- 例2:
“潤之以風雨”(《周易》)中“風”無潤物功能,但因“雨”連及“風”。
分類(楊樹達《漢文文言學》)
- 類連:通過相近意義擴展,如“大夫造車馬”(“馬”為連及)。
- 反連:通過相反意義補充,如“緩急”(實際強調“急”)。
“連及”既指實際關聯,也指修辭手法,需結合語境判斷。其修辭功能體現了漢語表達的靈活性與音韻追求。更多實例可參考《左傳》《論衡》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撥車不可分恥辱愁黛澹慮倒縣點索踶蹶匪特豐上削下封冢敷疏改變關繻過臨國彜還欵還正腳葉戛雲階下漢禁遮蝍蛆甘帶狂死鬎鬁林籁泉韻輪環率募墓窖昵侍牛衣客盤匜賠損佩銅辟國棋逢對手跧藏鸲鹠冉季人窮志不窮冗辭榮顯身闆省陳深入人心時物十字街綀囊铄絕私誠擡貼貪劣貪邪通文達理五輪相傷相要小梅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