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化紙錢。 元 楊文奎 《兒女團圓》第二折:“不強如焚錢烈楮,滅罪消災。”
“焚錢烈楮”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焚燒紙錢的行為,常見于祭祀或宗教儀式中,表達對亡者的悼念或祈求消災的意圖。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楊文奎的雜劇《兒女團圓》第二折:“不強如焚錢烈楮,滅罪消災。”,體現了古人通過焚燒紙錢祈求消災的習俗。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古代用法或文獻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焚錢烈楮》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極度奢侈揮霍財富。這個成語比喻金錢燒得如同楮木般明亮,極其誇張和浪費。
《焚錢烈楮》這個成語中,每個字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焚: 火部,9畫
錢: 钅部,9畫
烈: 火部,10畫
楮: 木部,13畫
《焚錢烈楮》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朝的故事。據傳,秦始皇自稱為“一世之君”,十分奢侈浪費。有一次,他在宴會上将許多金銀財寶投入熊熊燃燒的火中,以展示他的富貴和無所顧忌的揮霍。這個場景被人形容為“焚錢烈楮”。成語“焚錢烈楮”最初出現在明代的《紅樓夢》中。
在繁體字中,“焚錢烈楮”分别寫作“焚錢烈楮”。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的形狀和現代不同。根據古筆畫計算方法,古代的“焚”字曾經劃分為11畫,現代則為9畫;同樣地,古代的“楮”字曾經劃分為16畫,現代則為13畫。
1. 他買了輛豪車,卻隻開幾次就閑置在那裡,真是焚錢烈楮。
2. 這家餐廳的價格如此高昂,吃一頓飯簡直就是焚錢烈楮。
1. 焚燒:以火将物體燒毀。
2. 錢財:指金錢財物。
3. 烈日:炎熱的太陽。
4. 楮紙:制作書籍的一種紙張。
揮金如土、財大氣粗、金玉滿堂
節儉持家、精打細算、一錢不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