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mon saying] 習慣上常說的諺語、格言一類的話,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1).平常說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孝經》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
(2).平庸的言詞。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卷中 儲光羲 詩評語:“ 儲公 詩,格高調逸,趣遠情深,削盡常言,挾風雅之迹,浩然之氣。”
(3).民間流傳的口頭語,如諺語、格言等。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釋俗》:“ 孫炎 作反切語,本出於俚俗常言,尚數百種。”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一折:“常言道:太平本是将軍定,不許将軍見太平。”《金6*瓶6*梅詞話》第二五回:“常言道:剪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生。” 王安友 《協作》:“常言說:虛了實不得,瘸了走不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常言漢語 快速查詢。
常言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及解析如下:
常言指民間長期流傳、表達生活經驗或哲理的固定語句,具有口語化、簡練通俗的特點。
詞性:名詞
示例:
“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勸人珍惜時間。”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結構固定性
常言多為定型化的短語或短句,如“遠親不如近鄰”“病從口入”,其用詞和語序通常不可隨意更改。
來源:【《漢語熟語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來源民間性
常言起源于大衆生活實踐,反映傳統價值觀與社會經驗,例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體現養生智慧。
來源:【《中華諺語志》商務印書館】
功能勸誡性
常言通過比喻、對比等修辭傳遞教訓或警示,如“良藥苦口利于病”強調忠言逆耳的價值。
來源:【《中國俗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常言作為語言文化遺産,兼具教育功能與民俗研究價值。其凝練的表達方式便于傳播知識,維系文化認同,例如“滴水穿石”隱喻持之以恒的力量。
來源:【《民俗語言學》遼甯教育出版社】
常言是漢語中高度凝練的民間智慧結晶,以固定結構承載生活哲學,兼具語言規範與文化傳承雙重意義。
“常言”是漢語中常見的表達形式,通常指民間流傳的諺語、格言或口頭語,具有通俗易懂、蘊含生活智慧的特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常言指日常生活中廣泛流傳的習慣用語,包括諺語、格言等,例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類表達往往通過簡練的語言傳遞經驗或道理。
語言特征
傳遞經驗與警示
例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将軍們總是打最後一場戰争”則暗喻思維滞後性。
反映文化價值觀
如“愛牙日”宣傳語“牙口好,胃口棒”結合健康觀念與押韻表達。
常言作為語言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集體智慧的凝結。其簡潔性和哲理性使其在曆史長河中持續流傳,成為漢語表達的重要特色。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槟樹比詳必需品不當村不冺殘竹拆白道字長侍谄顔赤心牀闼初藳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蹈詠登興放浪不羁蜚集飛煽割亨駭悉好萊塢花燈火輪車怙親賈娘焦面王狡弄讦告藉姑績閥蒺藜骨朵進幸津主決雲兒恐防零級淩汛脈診懵懂逆竪怯薄漆匠蚑蟜清意瓊田草球籍設會市俗頌詞桃花潭腆養托鳳攀龍外門瓦匠忘機甕尾巴主義香馥羨利閑作攜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