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的意思、常言的詳細解釋
常言的解釋
[common saying] 習慣上常說的諺語、格言一類的話,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詳細解釋
(1).平常說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孝經》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
(2).平庸的言詞。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卷中 儲光羲 詩評語:“ 儲公 詩,格高調逸,趣遠情深,削盡常言,挾風雅之迹,浩然之氣。”
(3).民間流傳的口頭語,如諺語、格言等。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釋俗》:“ 孫炎 作反切語,本出於俚俗常言,尚數百種。”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一折:“常言道:太平本是将軍定,不許将軍見太平。”《金6*瓶6*梅詞話》第二五回:“常言道:剪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生。” 王安友 《協作》:“常言說:虛了實不得,瘸了走不得。”
詞語分解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言歸于好。“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姓。 行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常言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常言”是漢語中常見的表達形式,通常指民間流傳的諺語、格言或口頭語,具有通俗易懂、蘊含生活智慧的特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特點
-
核心含義
常言指日常生活中廣泛流傳的習慣用語,包括諺語、格言等,例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類表達往往通過簡練的語言傳遞經驗或道理。
-
語言特征
- 結構固定:多為偏正式短語,如“人勤地不懶”。
- 口語化:常見于口頭交流,如“常言道”常作為引語使用。
- 曆史傳承:部分常言源自古代典籍或文學作品,如元曲《賺蒯通》中的“太平本是将軍定,不許将軍見太平”。
二、功能與示例
-
傳遞經驗與警示
例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将軍們總是打最後一場戰争”則暗喻思維滞後性。
-
反映文化價值觀
如“愛牙日”宣傳語“牙口好,胃口棒”結合健康觀念與押韻表達。
三、曆史與文學關聯
- 早期記載: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君子常言”的質樸性,唐代詩人儲光羲的作品被贊“削盡常言”,體現其文學影響。
- 演變:宋代《宋景文公筆記》指出常言與民間俚語的關聯。
四、總結
常言作為語言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集體智慧的凝結。其簡潔性和哲理性使其在曆史長河中持續流傳,成為漢語表達的重要特色。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常言,古代漢字中常用的一個詞語,意為言語常常出現或者重複。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共有6個筆畫。該詞語來源于古代漢語,并在繁體字中保留了相同的意義和形狀。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常言的字形與現代相似,隻是有些微小的變化。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常言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 衆所周知,常言說,民以食為天。
3.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常言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常言道、常言不悟等。與常言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俗語、諺語、箴言等。與常言相反的詞語是罕言,意為言語很少或不常出現。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