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燔蕩的意思、燔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燔蕩的解釋

燒光;焚毀。 隋 牛弘 《請開獻書表》:“所收而西,裁七十餘乘,屬 西京 大亂,一時燔蕩。”《資治通鑒·晉元帝太興元年》:“今兩都燔蕩,宗廟無主, 劉聰 竊號於西北,而陛下方高讓於東南,此所謂揖讓而救火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燔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燔”和“蕩”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原始意義及古代文獻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燔(fán)

    • 本義:焚燒。《說文解字》釋為“爇也”,指用火炙烤或焚燒物品,如祭祀時焚香、燒柴。
    • 引申義:特指焚燒祭品(如《詩經·小雅·瓠葉》中“燔之炙之”),或泛指毀滅(如戰火焚城)。
  2. 蕩(dàng)

    • 本義:水動蕩、搖動。《說文解字》注“滌器也”,後引申為沖刷、清除(如“蕩平”“滌蕩”)。
    • 引申義:破壞、掃蕩(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蕩滅先王之迹”)。

二、複合詞“燔蕩”的釋義

“燔蕩”屬并列結構,強調焚燒與毀滅的雙重破壞力,常見于描述戰亂、災禍等大規模破壞場景:


三、使用場景與權威參考

  1. 曆史文獻:

    • 多用于史書描述戰争破壞(如城池焚毀、典籍散佚)。
    • 來源:《後漢書》《資治通鑒》等(暫未找到公開可訪問的權威古籍數據庫鍊接,建議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現代辭書:

    • 《漢語大詞典》釋為“焚毀;毀滅”(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 來源:《漢語大詞典》電子版(需訂閱訪問)。

四、注意事項

“燔蕩”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多見于學術研究或曆史文本解讀。如需引用,建議優先依據《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并标注文獻出處以增強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燔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燒光;焚毀”,多用于描述大規模焚燒或毀滅性破壞的場景。例如《資治通鑒》中提到“兩都燔蕩”,即指都城被徹底焚毀。

  2. 發音與注音

    • 拼音:fán dàng
    • 注音符號:ㄈㄢˊ ㄉㄤˋ
      英文可譯為“burn down”。
  3. 文獻出處
    該詞在曆史典籍中多次出現,如隋代牛弘《請開獻書表》記載“西京大亂,一時燔蕩”,描述戰亂中書籍被焚毀的情景;《資治通鑒》則用“燔蕩”形容都城遭劫後的慘狀。

  4. 使用特點
    屬于書面化表達,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作品中,強調徹底性的毀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引申含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資治通鑒》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傍白綳扒邊窗表音符號鉢昙摩羅伽大寶駁嘴不知所從漕卒牀垠黨庇牒雲椟藏肥息飛錫分轍伏猛根原共鳴器悍目澒蒙黃絹碑鹄山教養加速度激變節性開年诳取揆畫魁逆枯荑龍飛虎跳蠻箋象管美征默藁那些個鳥服破多羅掐指頃久清旭寝幄窮該儒衣如醉初醒僧侶上浮山崖聖人窟授與水宿山行泝追踏破鐵鞋挑唆頭槎頽踏五鼎閑放銜位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