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旋轉的水波紋。 唐 李白 《泾溪東亭寄鄭少府谔》詩:“欲往 涇溪 不辭遠, 龍門 蹙波虎眼轉。” 王琦 注:“謂水波旋轉,有光相映,若虎眼之光。” 唐 劉禹錫 《浪淘沙》詩之三:“ 汴水 東流虎眼文,清 淮 曉色鴨頭春。”
(2).荔枝的一種。 明 徐渭 《食虎眼》詩:“虎眼白琉璃,誰能隸虎皮。”原注:“虎眼,荔枝之佳品。”
(3).一種糖制的食品名稱。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甜食房:掌房一員,協同内官數十員,經手造辦絲窩、虎眼等糖……皆内臣自行經手,絶不令人見之,是以絲窩、虎眼糖外廷最為珍味。”
關于“虎眼”一詞的詳細解釋,綜合權威來源信息如下:
基本含義
植物名稱
傳統食品
成語延伸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區分使用,古典文學中多指自然景觀,而現代語境可能偏向引申義。如需考證古籍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虎眼》一詞來源于漢語,多指虎的眼睛。虎的眼睛形狀獨特,顔色橙黃帶黑斑,給人以銳利、犀利的感覺。因此,《虎眼》這個詞也常用來形容人眼神炯炯有神、銳利明亮的樣子。
《虎眼》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虍(hū),其中虍是虎字的部首。根據拆分部首的字形,可以判斷出虎字中的兩個橫畫是虍部首。
據考證,《虎眼》一詞最早見于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異》:“目光炯炯,縱目饷然,左右之師皆可使為金屬一片,倒也是個至聰明了。這眼珠子倒好像武松的虎眼,能吞下那一世英雄豪傑,正與打着眼。”之後,《虎眼》一詞逐漸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虎眼的寫法為「虎眼」,字形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虎字最早的寫法是象形字,形狀與虎的形态相似。而眼字在古代寫法中常以「目」字作為部分,表示眼睛的意思。兩者組合在一起,形成了「虎眼」的字形。
1. 他的虎眼閃着挑釁的光芒。
2. 她眼神中透出一絲虎眼般的銳利。
1. 虎瞳:指眼睛中有如虎眼一般明亮、銳利的眼神。
2. 虎視:形容眼神如虎視耽耽,目光銳利,警惕敏感。
3. 虎背熊腰:指人的背部粗壯有力,腰部強健有力的身體素質。
1. 刀眼:形容眼神銳利,好像能像刀子一樣刺穿人的心。
2. 鷹眼:形容眼睛明亮銳利,能夠洞察一切。
1. 貓眼:形容眼神溫柔、迷人,宛如貓咪般的眼睛。
2. 狗眼:形容眼神卑微、狡猾,貶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