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傘的一種,形方,故稱。古代用作儀仗。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旗旐采章·方傘》:“《宋朝會要》曰:‘古張帛避雨之制,今有方繖大繖。’則是繖之制,始於古張帛也。”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殿中省排列官一名,扇二,方繖一。”《清會典圖錄·輿衛·方傘》:“方繖,緞殊紅紫二色,皆方五尺,不施繡紋,四角出銅龍首,垂五采流蘇,直柄,頂及柄尺寸,俱如九龍曲蓋之制。”
方傘是中國古代儀仗用具中的一種特殊傘具,其核心特征及文化内涵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形制 方傘因傘面呈方形而得名,與普通圓形傘形成鮮明對比。傘面材質多為絲綢或緞子,常見紅、紫兩種顔色,标準尺寸為五尺見方(約1.67米),傘頂和傘柄的規格與九龍曲蓋類似。
二、曆史演變
三、使用場合 專用于皇家儀仗隊列和重要典禮場合,作為彰顯威儀的重要禮器存在,與普通雨具存在本質區别。
該詞條在《漢典》《事物紀原》等典籍中均有收錄,反映了古代禮制與器物設計的融合。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宋朝會要》《文昌雜錄》等史料記載。
《方傘》是指一種用來遮擋陽光或雨水的傘。它通常具有四個方向相對稱的折疊傘骨,因此得名。
《方傘》由“方”和“傘”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方”是四個方向相對稱的意思,它的部首是“方”,筆畫數為四;而“傘”的部首是“亻”,筆畫數為七。
《方傘》一詞最早出現于漢代,具體來源尚不明确。
《方傘》的繁體字為《方傘》。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方傘》的古代寫法已經難以考證,因此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
1. 他用一把方傘遮住了炎熱的陽光。
2. 在大雨中,她拿起方傘保護自己免受淋濕。
方巾、方形、方向、方位
四方傘
圓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