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辭的意思、桡辭的詳細解釋
桡辭的解釋
亦作“ 橈詞 ”。屈從的言詞。 漢 揚雄 《法言·重黎》:“ 始皇 方虎挒而梟磔,噬士猶臘肉也。 越 與亢眉,終無橈辭,可謂伎矣。”《新唐書·李翰傳》:“城陷見執,卒無橈詞,慢叱兇徒,精貫白日。”《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九年》:“ 配 意氣壯烈,終無橈辭。” 章炳麟 《訄書·哀清史》:“ 唐 氏以上,史官得職,若 吳兢 、 徐堅 之屬,奮筆而無橈辭。”
詞語分解
- 桡的解釋 桡 (橈) á 〔桡骨〕前臂靠大指一側的骨頭。 槳,楫。 桡 (橈) á 古同“撓”,削弱。 古同“撓”,打擾。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網絡擴展解釋
“桡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屈從的言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ráo cí()
- 構成:由“桡”和“辭”組成。
- 桡:本義為“彎曲、屈服”,古同“撓”,引申為妥協、退讓()。
- 辭:指言辭、文辭。
- 整體含義:指因壓力或脅迫而屈從的言辭,帶有妥協性()。
2.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九年》提到:“配意氣壯烈,終無桡辭”,意為審配(人名)态度堅定,始終沒有屈服的言辭()。
- 章炳麟《訄書·哀清史》中:“奮筆而無桡辭”,形容史官剛直不阿,不寫屈從的文字()。
3.相關辨析
- 與“桡詞”的關系:二者為異形詞,含義相同()。
- 易混淆點:需注意與“辭章表達情感”的釋義區分。部分現代詞典(如)可能誤将“桡”解為“用木杵攪拌(辭章)”,但結合古籍用例及字源分析,“屈從”更符合主流釋義()。
4.現代使用建議
-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日常口語極少出現。
- 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違心之言”“妥協之辭”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資治通鑒》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桡辭
桡辭(ráo cí),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桡(ráo)是一個漢字,也是一個單字詞,辭(cí)是一個單字詞。下面分别解釋這兩個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并提供了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桡(ráo)
桡是一個曲線前進的意象,一種光。桡的部首是木,總共有12個筆畫。古時候漢字寫作曅,現在已經不用了。例句:湖泊的環繞着各種形狀的桡線。
辭(cí)
辭是一個意思,一個單詞。辭的部首是辛,總共有8個筆畫。繁體字是辤。古時候漢字寫成辤、慈。例句:辭去工作,開始新的生活。
桡辭的來源
桡辭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太多的記錄,可能是一些文化精英大緻在使用該詞時創造出來的。它的結構和含義都相對簡單明了,可以用來形容曲線的行進、文辭的表達等。
繁體
《桡辭》的繁體字形為「桡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
桡的古時寫法為「曅」,辭的古時寫法為「辤」。
例句
他用桡辭來繪制河流的曲線。
組詞
一些組詞如下:
- 辭令(cí lìng) - 指授或吩咐的文字。
- 辭書(cí shū) - 收錄詞語解釋的書籍。
- 桡動脈(ráo dòng mài) - 人體上的動脈之一。
近義詞
一些近義詞如下:
- 辭章(cí zhāng)
- 言辭(yán cí)
- 辭令(cí lìng)
反義詞
一些反義詞如下:
- 稱贊(chēng zàn) - 表示贊同和羨慕。
- 批評(pī píng) - 對不好的事物發表看法。
- 贊美(zàn měi) - 表示對好事物的欽佩和高度評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