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施振 ”。施舍財物救濟貧民或災民。《後漢書·馬援傳》:“凡殖財産,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乃盡散以班昆弟故舊。”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同惡成羣,汲引姦黨,吞財多藏,不知紀極;而不能散錙銖之薄物,施振清廉之窮儉焉。”《新華日報》1938.7.11:“他們是以‘青年會’的名義,利用水災、旱災,募捐施赈來號召人民。”
“施赈”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hī zhèn(繁體寫作“施賑”),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施舍財物來救濟貧民或災民。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拆分
整體含義
組合後,“施赈”指通過捐贈財物或物資來幫助貧苦人群或災民渡過難關,強調救濟行為的主動性和公益性。
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馬援傳》:“凡殖財産,貴其能施赈也。否則,守錢虜耳。”意為積累財富的意義在于救濟他人,否則隻是守財奴。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亦提到“施振清廉之窮儉”,進一步強調對清廉貧困者的救濟。
實際應用
曆史上,“施赈”常與災荒救濟關聯。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赈災制度或具體案例(如施粥、募捐流程等),可參考《越文化研究院》關于紹興赈災的記載,或知網百科中關于施赈與社會治理的分析。
施赈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它的意思是施舍和赈濟。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斤”和“赈”,其中,“斤”是指刀、財物,表示施舍;“赈”表示救濟和濟助。
施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禮·天官冢宰》:“衣服缗施赈,鳥獸積府庫。”這句話中的“施赈”指的是向官員和人民施舍和赈濟財物,用來幫助他們度過困難和災害。
在繁體字中,施赈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施赈的古時候寫法為“斬在”、“即赈”。這樣的寫法在古代文獻和古籍中可以找到。
以下是一些關于施赈的例句:
1. 他以施赈之心,慷慨解囊。
2. 經過他的施赈,那個貧窮的家庭得到了幫助。
施赈的一些相關組詞有:施舍、赈濟、救濟、濟助。
施赈的一些近義詞有:捐贈、贈予、施捨。
施赈的一些反義詞有:索取、索要、占有。
【别人正在浏覽】